<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滾動播報

        沃野田疇起歡歌 孝南“千畝方”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打開共富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5年04月01日14:49 來源: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王德強、馮歡、左軍)澴川三月,沃野田疇風景如畫。3月25日,走進孝南區朋興鄉長風村“千畝方”整治項目區內,千畝油菜花海連天涌金、香氣連綿。

        放眼望去,整治后的田塊阡陌縱橫,硬質機耕道織成網格,廢棄溝塘變身生態池,播種機在花田間劃出筆直軌跡。去年“高粱紅”的熱度未減,今春油菜花金黃的浪潮又引游人如織。

        “今春輪作油菜花期長,觀光步道為游客提供了方便,周邊連著金卉莊園、金色農耕園、怡荷園等景點,游客可以在這里玩上一整天……”長風村黨支部書記趙澤平說。

        “千畝方”破界連片,正讓農田變身“風景區、致富田”。

        為破解農村地區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資源利用低效化等問題,近年來,孝南區以“千畝方”農田集中連片整治為抓手,推動荒地變耕地、低效田變高產田,全區耕地總量實現“四連增”,糧食產能穩定在25萬噸以上,一幅鄉村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示范先行,多方聯動,激活土地新動能

        “從前的‘巴掌田’連農機都轉不開,產出效益低,現在看不到頭。”望著整治后的連片良田,朋興鄉長風村村民閔育齊感慨。

        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瓶頸也是發展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孝南區堅持以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造一塊好地”為目標,在全市率先開展“千畝方”農田集中連片整治。

        孝南區委、區政府將耕地保護列為“一把手工程”,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公眾參與”機制,與13個鄉鎮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任務分解到地塊、責任壓實到人,推行“X+1>Y”模式(后備資源+屬地認領>目標任務),實現“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千畝方”土地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集成式改革,離不開資金、技術和政策的協同。孝南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參與”機制,整合涉農資金近50億元,爭取省級耕地保護激勵資金300萬元,創新運營模式引入國企和社會資本,激活農村土地新動能,賦能發展“一汪春水”。

        朋興鄉長風村1457畝土地一度因農戶外出務工、經營不善撂荒超七成。該村啟動“千畝方”整治后,拆除田埂溝壑,整合零散地塊,引進稔泰現代農業公司流轉土地,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種植高粱、油菜等作物,村集體年增收超10萬元。

        三汊鎮復興村將2000余畝荒廢桃林復墾為連片麥田,引入中化現代農業公司規?;N植,機械化率提升至90%,畝均收益增長20%。

        孝南區以朱湖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為牽引,已壓茬推進朋興、新鋪、西河、楊店、肖港、三汊等10個鄉鎮18個片區“千畝方”綜合整治項目,整治面積1.9萬畝,新增耕地6166畝。

        通過集中整治,規模化種植糧食作物,推動了閑地變耕地、低效田變高產田。原先的荒草地、苗木地變成了現在郁郁蔥蔥的水稻、小麥田和高粱地。

        孝南按照“鞏固提升一批、提質儲備一批、整治建設一批、優化調整一批”的方法,穩步形成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層層套合的“金字塔型”耕地保護新格局。

        產業融合,沃土生金,繪就共富新圖景

        “這些地經過整治后,環境變好了,種糧效益也提高了,我們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閔育齊算起賬:土地流轉租金加務工收入,年增收超3萬元。

        整治后的“千畝方”不僅是糧倉,更成為“共富引擎”。

        朋興鄉將“千畝方”整治區與金卉莊園等景區串聯,打造農旅融合示范帶。三汊鎮“千畝方”整治區內盤活10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村集體預計年增收30萬元。

        朱湖作為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樣板,構建“耕地保護+產業升級+生態優化”鏈條,打造5個“千畝方”示范片,連片種植優質稻、糯米,培育“朱湖糯米”品牌。依托首衡城供應鏈平臺,延伸“基地+加工+市場”全產業鏈,全區131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就業超萬人,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88億元,“朱湖糯米”“肖港小香蔥”等品牌溢價率提升30%。

        通過“千畝方”土地整治,還帶動村莊集并、設施升級,可產生1851畝增減掛鉤指標,優先用于保障農旅產業項目落地,預計帶動相關產業每年增收約600萬元。

        同時,“千畝方”整治區內的村莊受益良多,實現綠化、美化、亮化、安全化,補齊了鄉村基礎設施短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大大提高,群眾對“千畝方”農田集中整治熱情高漲。

        如今,孝南“千畝方”片區溝渠成網、道路通達,村莊綠化亮化全覆蓋,和美鄉村“顏值”“價值”雙提升。

        孝南區將深化“千畝方”示范,出臺《新增耕地獎勵辦法》,推行“國有+集體”土地組合入市模式,推動整治范圍向全域擴展。

        沃野平疇,機械轟鳴。從朱湖國家試點到18個“千畝方”示范片,孝南區以土地存量換發展增量,讓“藏糧于地”的根基更牢,“藏糧于技”的動能更勁,一幅“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產業興”的現代農業圖景正躍然澴川大地。

        【責任編輯:左硯文】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