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政務資訊

        給礦山系上安全“綠腰帶” ——看堯治河村踐行“兩山”轉型之路

        發布時間:2025年03月25日09:47 來源: 湖北日報

        在鄂西北群山深處,襄陽市??悼h馬橋鎮堯治河村用30多年時間完成了從“炸山開礦”到“點綠成金”的嬗變。這座“中國十大幸福村莊”,在“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中走出了一條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美村富民的新路子。

        絕壁鑿路礦石出

        堯治河村是全國知名磷礦開采區,最高峰時全村有大小礦洞60余個,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然而,到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應糧,穿的爛衣裳,點的煤油燈,住的破草房”,人均糧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電,極大地制約了堯治河村的發展。

        1988年寒冬,面對“磷礦埋深山,村民餓肚腸”的困境,堯治河17名黨員在牛棚里立下“要想富、先修路”的軍令狀。時任村黨委書記的孫開林抵押祖宅籌措4000元啟動資金,黨員許列奎等人以房產作保貸款3000元,換來首批修路物資。開工日恰逢零下10℃暴雪,孫開林腰纏麻繩懸空打眼放炮,喊出“要苦先苦黨員”的錚錚誓言。村民住巖屋、頂寒風,以“螞蟻啃骨頭”的韌勁,用3條生命、5人傷殘的代價,歷時2個月鑿通首條6公里礦山公路,運出第一車磷礦,賺到第一桶金。

        此后27年,這個深山村莊開啟劈山造路的史詩,最終形成136公里“三縱四橫”路網,架設131公里輸電線路,天塹終成通途。

        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和快速發展,堯治河村終于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創造了貧困、邊遠、高寒山村的發展奇跡。202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45億元,利稅4.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9萬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2.8億元,提供近2000個就業崗位。

        “黑色瘡疤”變“洞天”

        堯治河村民絕壁鑿路、開山采礦,走上“致富路”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病”——巍巍青山被挖得千瘡百孔,山體支離破碎,灰塵鋪天蓋地。

        3月12日,筆者來到堯治河村老龍宮礦洞入口,看見LED屏實時跳動著洞內溫濕度、氧氣濃度等18項安全數據,五光十色的“時空隧道”迎接著全國八方游客。這座縱深8公里的廢棄礦洞,被改造成國內首家礦洞探險人文景觀——堯治河三界洞天景區。

        廢棄礦洞要么回填,要么加固,但無論采取哪一種辦法,修復成本都很大,而且這些廢棄礦洞水電等設施齊全?!氨仨毢煤美眠@些資源,實現轉型發展!”在孫開林的倡導下,2016年,全體村民一致表決——堯治河村開始探索發展“礦洞經濟”。

        通過“礦洞修復+文旅賦能”的創新模式,總長50公里的廢棄巷道重獲新生:老屋溝礦洞化身地質博物館,巷道內陳列著寒武紀化石標本;3號礦洞打造沉浸式光影劇場,利用全息投影重現采礦歷史……

        過去采礦是掏空大山,現在采礦是重塑生態。如今,慕名而來的游客正見證這個村莊兩次“懸崖上的突圍”:一次是劈山開路的物質脫貧,一次是綠色轉型的生態覺醒。從“賣礦石”到“賣風景”,堯治河村已投資6億元用于礦區修復、植樹造林,并聚焦于文旅產業的開發。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成功打造出3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多元化發展。

        礦洞里長出“金蘑菇”

        3月12日下午,筆者走進1272礦洞,陣陣香菇味撲鼻而來。這個礦洞寬約三米,兩側設置了五層高的鐵架,上面整齊地排列著菌棒,蘑菇正從袋中探出頭來生長。而在礦洞之外,一輛裝有400斤新鮮香菇的小貨車正緩緩駛離。

        “礦洞特有的恒溫恒濕屬性,常年保持8—12℃,礦洞里種蘑菇,既利用了廢棄的礦洞資源,又破解了香菇種植斷季的問題。”堯治河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村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高質量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廢棄礦洞變成了“聚寶盆”。2024年,該村十幾個礦洞6萬多平方米共種植300萬棒食用菌,達到1500萬斤年產量,實現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通過礦洞食用菌產業發展帶動本村及周邊村民就業,實現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增加了新動力。

        此外,在院士工作站指導下,堯治河首創“微生物修復法”,利用特定菌群分解礦區重金屬污染;開發的“礦山雨水收集系統”,將礦井水轉化為灌溉水源。2021年,村里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智慧礦山監測平臺投入使用,200多個傳感器實時監控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指標。

        通過“礦區+基地+旅游”的融合模式,堯治河村讓昔日的“環境負債”轉化為“生態資產”,催生出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金字招牌。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軌跡,堯治河村走出了一條資源型村莊的綠色轉型之路。

        【責任編輯:劉陽】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