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新春第一會”吹響了新時代湖北以“支點之力”撬動中部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咸寧確立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目標定位。這是咸寧在支點建設中擔負的重要使命,是實現趕超跨越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發揮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3月20日晚,咸寧召開“當好支點建設生力軍 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專題研討會,匯聚智庫力量,共謀綠色發展新路徑。
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產業升級、生態轉化、區域協同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咸寧高質量發展注入智力動能。
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 秦尊文:
當前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湖北推動支點建設、邁入“十五五”關鍵時期。建議咸寧在城市發展中作兩個方面的戰略定位,即明確咸寧市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先行區的發展定位。
當我們站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高度,把咸寧置于國家發展“三橫兩縱”的軸線上來看,咸寧就立即“增值”了。
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咸寧怎么在其中發揮作用?就是貫徹落實《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高度重視“三帶”和“多節點”建設。“三帶”是指京廣城鎮帶、沿江—京九城鎮帶、滬昆城鎮帶。之所以強調“三帶”,是因為只有通過三條通道的聯結作用,才能進一步加強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的一體化。
《實施方案》強調:依托京廣通道,推動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協同發展,提升咸寧、岳陽等要素集聚能力,促進石化、醫療健康、紡織服裝等產業合作。同時加強兩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發揮長江中游城市群節點城市的橋頭堡及紐帶作用。
因此,咸寧要以京廣城鎮帶建設為抓手,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先行區。南北雙向推進:北向,繼續推進武咸同城一體化發展;南向,啟動推進咸岳一體化發展。建議咸寧沿國土開發主軸京廣線,再開辟一個省際經濟合作區,從市級層面推動咸寧、岳陽協同發展。
省經濟學會會長、教授 鄒德文:
湖州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城市。對標湖州,咸寧要以更高標準謀劃發展,在生態價值轉化、綠色發展等方面實現突破,系統構建“大健康—大文旅—大生態—大武漢”四位一體發展模式。
“大健康”,即以“中部康養之都”為目標 ,打造大健康產業集群,構建全生命周期康養價值鏈、全生命周期康養服務體系??梢越梃b瑞士蒙特勒、日本靜岡、海南博鰲樂城等國際康養勝地的經驗,推進溫泉產業與中醫藥結合,開發“溫泉+”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溫泉康養品牌,創新森林康養,推進數字健康建設,依托食品飲料集群,創建“華中綠色廚房”。
“大文旅”,即依托大文化旅游集群,打造“長江文明會客廳”。解碼三國文化、萬里茶道、向陽湖文化三大文化基因,交叉融合發展,創新旅游產品。同時,發展“現代農業+文旅”模式,研究協同策略,實現生態融合。
“大生態”,即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生態產品溢價機制、綠色金融創新、科技賦能轉化等實現路徑,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大武漢”,即深度融入武漢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發揮咸寧生態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發展空間廣闊的優勢,成為武漢都市圈要素匯聚的節點。要善于“引流”,強化與武漢都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業協同、科創協同、人才協同、文旅協同。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吳傳清:
咸寧市可以圍繞健康經濟、數字經濟兩大賽道重點發力。大健康產業是彰顯咸寧市工業優勢、實現產業大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將咸寧市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的科學選擇,涵蓋健康產業、食品工業、生物農業等領域。電子信息產業是咸寧市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無中生有”“有中更優”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涉及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開發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等。
推動兩大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的實踐路徑,就是要推動產業鏈條化、產業集聚化、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數智化、產業綠色化、產業規?;?、產業品牌化發展。
具體來看,就是要打好“六張牌”:要打好“創新”牌,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打好“產業鏈”牌,圍繞產業鏈技術路線圖、產業鏈招商圖譜,開展產業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依托開發區等載體促進優勢產業的相關企業集聚、扎堆發展,培育發展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打好“市場主體”牌,積極培育發展產業鏈龍頭企業、頭部企業和一批專特精新中小企業,構筑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打好“數智化”牌,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進數智賦能的新型工業化。打好“人才”牌,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加強企業家隊伍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打好“產業品牌”,整合政府資源、企業資源,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打造大健康、電子信息兩大優勢產業的“區域公用品牌”。
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教授 黃永明:
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具體路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牢產業基礎,夯實增長極的支撐。不是說只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才是新質生產力,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和新動能的發展,并合理使用新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是抓住“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的戰略機遇,錨定咸寧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方向,可以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上尋找突破口和增長點。大力發展醫療器械產業,打造全球最大的護理床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整床消毒系統生產基地;發展工業母機產業,做大應急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做強智能機電產業;發展壯大先進材料產業;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為引領,發展儀器儀表產業,打造華中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基地和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三是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區域發展高地。依托長江咸寧港等,建設中部地區重要交通物流節點,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借助中歐班列,加強與中亞五國的經貿聯系。提升茶產業品牌價值。
四是構建大文旅康養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將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有機融合,形成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經濟體系。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化開發路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區。
省政協委員、湖北大學旅游學院三級教授、旅游規劃專家 胡芬:
建議咸寧以文旅產業為引擎,推動生物醫藥、中醫藥等大健康產業發展。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形成旅游交通網、公共服務網、智慧旅游網三大網絡結構,形成景區、文旅綜合體、旅游小鎮、美麗鄉村四大開發層次,推動鏈態融合,做好“旅游+”文章。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整合資源力量,精心打造若干世界級、國家級旅游景區和旅游線路,持續優化文旅產品供給,實現處處是景、社會共同參與、主客共享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一方面要“盤活存量”,升級產品體驗,強化市場化運作;另一方面要“激活增量”,謀劃新業態,以實現文旅產業規模的裂變。實施“景區+康養度假區/主題旅游小鎮+集散服務中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美麗鄉村”五位一體鏈式發展,促進旅游與生物制藥、中醫藥康養各產業的深度融合,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構建咸寧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打造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
具體來說,可以實施五大核心工程:實施城市IP塑造工程,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視覺形象。實施溫泉提質升級工程,打造休閑康養產業集群。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開發溫泉主題文創產品線路。實施數字文旅新基建工程,打造智慧旅游中樞和沉浸體驗場景,提升旅游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實施消費場景再造工程,立足“十二時辰”夜游體系,根據不同的時辰推出不同產品,打造國家級夜間消費集聚區、文旅消費聚集區,形成研學產品矩陣。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李志平:
要建成建好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咸寧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首先,要做好“轉”的文章。依托咸寧的綠色優勢,運用綠色技術、綠色理念和綠色生產方式,加快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統籌做優存量和擴大增量,重塑綠色增能體系,提升產業附加值,夯實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增長基礎。
其次,要做好“聚”的文章。優化產業聯盟組織形式,推動本地企業構建或融入現代供應鏈生態圈,縮短產業鏈上下游的時空距離。通過增加共享公共服務、拓展共同技術,研發推廣、搭建共用基礎設施,促進不同產業鏈之間的相互支撐,實現從產業倍增到效益倍增的跨越。
再次,要做好“增”的文章。發揮工業引領功能,做大做強第二產業。發展以桂、竹為特色的深加工產業,推進“以竹代塑”等工作,打造新材料、建筑、旅游等新應用場景;發展以綠色能源為基礎的能、儲、銷產業;發展AI大數據中心,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降低生物醫藥、食品飲料、新型建材等產業在“微笑曲線”兩端的成本,提高數字化運行水平。
最后,要做好“引”的文章。一是利用湘鄂贛三省交會中心的地理優勢,創造條件使用三省人才;二是打好“鄉愁牌”,匯聚人才智力資源;三是搭建科技平臺,持續實施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滿園輪替計劃”,構建多層次的在岸、離岸園區創新平臺;四是實施科技賦能行動,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發揮本地人才的凝結劑、助推器作用。
湖州師范學院經管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三級教授 周建華: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近年來,湖州市“打綠色牌、走生態路”,政府高位推動、完善政策體系,產業主動升級、實現生態化發展,嚴守生態紅線、實施系統修復,科技金融賦能、保障長期投入。這些經驗共同促成了湖州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并使其在綠色發展主要指標上走在全國前列。
咸寧與湖州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湖州的一些成功做法值得借鑒:
一是政策與規劃方面:構建綠色發展保障機制,將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城市規劃和政策體系。
二是產業合作與轉型方面:加快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促進產業合作對接,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同步推進。
三是生態治理與修復方面: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管控,下大力氣抓好生態保護和修復,為綠色發展筑牢環境底盤。
湖州市的綠色發展歷程表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導向的發展模式不僅可行,而且能帶來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在實踐中,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和要素保障,咸寧市政府需要優化政策供給,強化落實監督;加大資金投入,創新金融支持;加強科技引導,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區域合作,借鑒先進經驗,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動各項改革措施,既要有務實的行動計劃,也要有長期的戰略定力。只要堅定不移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充分發揮自身生態和區位優勢,咸寧一定能夠在湖北省乃至全國的綠色發展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
湖北科技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 朱俊成:
結合咸寧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基礎、資源、要素、區位等比較優勢,可以從四個方面破題發力:
一是要著力構建傳統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落棋“三線并進”的綠色發展產業支撐體系。對接與融入全省“51020、61020、71020”戰略布局,依托咸寧比較優勢,夯實綠色發展基石,既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換道超車,又要堅持做足數量、做大總量、做優質量、做實鏈條,以提升綠色發展的能級。
二是要注重培育壯大生活性服務業和根植性產業,并圍繞武漢與武漢都市圈做好生產性服務業。在產業培育方面,可以采用“產業樹”的思路:選好主干產業,按產業鏈遴選主要分支,再擇優培育配套產業;生活性服務業要聚焦美好生活需要,發展商貿、文旅、康養、文體等業態,提升城市人居品質;縣域層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培育綠色特色產業,堅持品牌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打造區域性公共品牌,形成“1+N”的抱團發展格局。
三是要主動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和湖北省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行動中,做大做強做優文旅康養產業。可以將全市作為一個整體景區打造,也可以按南北兩個板塊分類推進:南三縣以生態為主題,突出綠色與康養;北三縣圍繞長江做文章,突出文化、產業與城市。
四是要堅持區內區外聯動發展,發揮好光谷科創大走廊和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優勢,承接武漢的溢出效應,形成依托武漢、借力武漢、融入武漢的聯動發展格局。
評論:為當好支點建設生力軍匯智聚力
春暖香城萬物生。3月20日晚,一場思想盛宴奏響了咸寧高質量發展的春天樂章。
此次研討會以“當好支點建設生力軍,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為主題,匯聚省內外八位知名專家學者。他們從戰略與戰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為咸寧發展出謀劃策、把脈問診,用智慧的火花點燃了咸寧綠色發展的希望之光。
研討會彰顯戰略擔當。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時期,我市及時舉辦如此高規格的研討會,這不僅是對標省委“新春第一會”精神的政治自覺,更是主動破解發展難題的果敢作為?!吧浦\全局者,方能謀一域。”研討會聚焦“五大功能定位”“五大行動”“5+4”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核心命題,將咸寧置于武漢都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大坐標系中考量。這種“跳出咸寧看咸寧”的站位,恰似登高望遠,既堅守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色,又把握了“科技賦能、協同創新”的亮色,為咸寧在區域發展中校準了坐標與方向。
研討會凝聚起發展共識。八位專家從不同視角為咸寧發展把脈問診,既有高屋建瓴的戰略頂層設計,也有貼地而行的實操路徑。鄒德文教授提出“大武漢—大健康—大文旅—大生態”四位一體模式,引入湖州經驗助力生態價值轉化;吳傳清教授的“健康經濟+數字經濟”雙輪驅動建議,為產業升級明晰方向;周建華教授分享湖州成功的核心密碼,為破解“兩山”轉化難題提供新思路。這些真知灼見恰似精準的“靶向標”,讓咸寧發展路徑愈發清晰。李志平教授的“轉、聚、增、引”四字訣,與胡芬教授“全域旅游+康養產業”的創新模式相互補充;朱俊成教授的“內聯外協”發展思路,與秦尊文研究員“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先行區”,以及黃永明教授“依托長江咸寧港等,建設中部物流節點”的思路形成共振。思想的深度交融如同催化劑,為咸寧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研討會的價值亟待持續放大。研討會的價值不僅在于凝聚共識,更在于推動知行合一。專家們普遍著重強調保持定力、實干篤行的重要性,全市各級各部門應深入學習、消化專家的真知灼見,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打開思想理念之門、發展路徑之門、實踐經驗之門,迅速將專家智慧轉化為工作思路,將發展機遇轉化為實際成效。要對標湖州綠色發展經驗,依照市委提出的“五個功能定位”和“五大行動”,做好綠色要素“治、引、育、轉、活”五篇文章,真正讓“兩山”理論在咸寧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讓我們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以“拼搶實”的奮進狀態,書寫好“支點建設生力軍”的時代答卷,讓專家智慧在咸寧大地上生根發芽,讓綠色發展的美好藍圖早日變成美好現實!(鄧昌爐 吳文謹 譚宏宇 阮智愚 趙嫻 攝影:夏正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