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萬剛 董敏 金薇)2月11日,走進湖北科技學院咸安校區,一間名為“草木知音”的工作坊映入眼簾。
在這里,墻上掛著的藍染遠山圖悠遠深邃,工作臺上鋪著的藍色桌布上,不同深淺的藍花自由綻放,變化自然,趣味無窮。
趙愛新(左一)帶領學生在羊樓洞古鎮現場制作茶染作品。通訊員 供圖
五年來,湖北科技學院教師趙愛新潛心探究非遺草木染技藝,將植物染與藝術創作相融合,致力于非遺項目草木染技藝的傳承和推廣,并帶領工作坊的草木染手工團隊開展研學,努力將這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趙愛新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現為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她的藝術之路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她的書包和衣服都是由母親親手染制的,母親的手藝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
2020年,趙愛新創作了一幅2米多長的中國重彩畫《十里桂花香》。然而,她對這幅畫面的色彩并不滿意,于是開始探尋更能表達內心世界的色彩材料。
聯想到之前學習過的巖彩和植物染,趙愛新開始嘗試古法植物染的工藝實驗。在一位貴州籍學生的幫助下,她獲得了藍靛泥,并按古法配制染料,得到了一缸天然的染料。
在染布前,她將藍靛泥加上民間老酒和麥芽糖等攪出藍花泡泡,再將處理過的白棉麻布縫扎好浸泡在染缸中,過十多分鐘后取出氧化,之后再浸染、洗凈、晾干,根據需要畫上各種元素,如此反復。這些,讓她既好奇又沉迷。此后,她又前往貴州等地學藝,深受當地非遺傳承人的虔誠與技藝的震撼。
就這樣,趙愛新全身心投入到植物染畫的世界中。她反復構思、繪制、染色、洗滌、晾曬,不斷嘗試與改進。后來,她將校園的一間畫室倉庫改造成專門的工作室,命名為“草木知音”。她又花費數萬元購買布料進行各種嘗試,廢寢忘食地投身于她所迷戀的植物染。
她與草木相隨,與非遺技藝相伴,在“草木知音”的世界里,創作了《漢脈》《我們》《汐》《藕絲琵琶衿上裳》等作品,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漢脈》榮獲首屆全國植物染藝術展銅獎。
稍早前,在湖北省“工友杯”第三屆“鄂有絕活(e有絕活)”高技能人才大賽上,趙愛新作為咸安區推薦的選手,現場展示了中國非遺項目草木染技藝——中國藍桌布的染色過程。她僅用植物草木藍靛泥和一根麻繩,在10分鐘內就染出了一塊精美的魚鱗紋桌布。
獨特的創意,精湛的工藝,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高度評價,最終榮獲咸寧賽區的二等獎。
“草木染技藝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將堅持我的守望,讓它與時代同行,并散發自身更耀眼的光芒?!痹凇安菽局簟惫ぷ鞣焕?,趙愛新深情表達了自己的堅守與愿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