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鄂東新聞

        “拾荒人”老闞:“巴掌田”里找“糧機”(上)

        發布時間:2024年11月05日08:38 來源: 荊楚網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倪錦陽、倪勝林)分散山區的“巴掌地”,種田大戶看了嫌棄,單門獨戶荒廢,如今卻成為陽新種田人“老闞”的心頭寶。

        11月3日,在湖北陽新縣王英鎮東源片區,老闞站在山頭,指著遠方的一片山,興奮地說:“今年計劃種植650畝油菜,已播種了500多畝。”

        老闞大名闞洪明,是陽新縣洪明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從2015年開始,他就在這片山區尋找“巴掌田”流轉后種植。

        目前,他已與該鎮8個村、53個組、883戶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

        “說出來會嚇你一跳,我總共租了5000多塊巴掌田,2000多畝地,管理跨度超過30公里!”老闞咧嘴大笑。

        東源是一個集山區、庫區和老區為一體的邊遠山區。

        上世紀70年代,當地興修王英水庫,大部分田地被淹水底,該片區11個村、5100多戶、23000多人口,人均耕作面積不足0.3畝,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區格局。

        這些分散于山壟之間的田地,全部屬于當地外出務工者所有。

        老闞盤下來后,長期招聘13名村民為其管理,年毛收入超過300萬元。

        因光照不足,水稻畝產也比平原地區少150公斤左右,加上田塊落差大,機耕不便,除部分留守老人耕種外,絕大部分田地漸漸無人問津。

        老闞這種專撿人不要的種田模式,被當地村民形象地稱為“田地拾荒人”。

        這些小塊田地,只適合小微農機耕作。

        圖片5.png.png

        老闞在巴掌田收割水稻。   通訊員 供圖

        這些年,老闞逐漸購置了一批小型農機,在耕種完自己的梯田后,片區11村群眾的自耕地但凡有機耕需求,他隨叫隨到。

        人勤快,天幫忙。如今,老闞帶著妻子、繼子、兒子、女兒一家五口,靠種植毛收入達到了300多萬元,純收入也有30來萬元。

        “沒有雨山種,這些田還荒著。”王文村村民王義青指著一片梯田說。

        他口中的“雨山”,是老闞的乳名。在這里,沒人知道老闞,但提起“雨山”,村民無人不知。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這些“沉睡”多年的山間拋荒地,在老闞的手底下蘇醒了,每年源源不斷產出白花花的大米。

        在陽新東源深山中,老闞播種下種子,收獲著希望。

        【責任編輯:王焱堯】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