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鄂東新聞

        大冶90后走上新“稻”路

        發布時間:2024年10月16日19:24 來源: 荊楚網 ?

        2.jpg.jpg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陳婷)又是一年豐收季。10月12日,在大冶市還地橋鎮南石村的田野間,收割機轟鳴,運糧車奔跑,一片繁忙的景象,描繪出一幅幅喜人的豐收畫卷。

        “目前正在收割的水稻品種是黃花粘,已經收割了兩百多畝優質稻,每天3臺收割機可以收100畝稻田。” 學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衛介紹。

        據黃衛出生于1994年,作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他扎根農業,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家鄉熱土,今年還獲得了 2024年黃石市“十佳種糧大戶”的榮譽。

        “這幾年,我們國家非常重視糧食生產,但農村種田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年輕人大都在外打工。田總要有人耕種,還是要有人接過種糧的擔子。”黃衛說,為了扛穩種糧的擔子,其只能從零開始學習,不斷向有經驗的老農請教和參加各類農業培訓,并摸索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的種植品種和方法。

        1.jpg

        “剛開始連什么時候施肥都不知道,后來一點點學習經驗,學習用收割機、拖拉機、無人機,實現了從水稻種植到收割全程機械化。”黃衛解釋,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推進,學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配備了插秧機、收割機、打捆機、播種無人機等多臺套設備,實現了規?;?、機械化種植。黃衛也真正成了村里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黃衛用實際行動踐行對土地的熱愛,土地也給予他豐厚回報。

        今年,學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1400畝的稻田迎來了豐收,“今年水稻產量大概有一百三十萬斤,產量還可以?!秉S衛高興地表示,合作社將有序推進秋種工作,利用農閑田種植油菜,抓住秋冬油菜種植的“黃金期”,為來年糧油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王焱堯】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