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礦”在應城可不是一句大話。400多年前,當團山上響起第一聲鑿石的號子,應城這座地處江漢平原的城市便與“礦”結下了不解之緣。勞工們從礦石中開采出石膏和巖鹽,讓這在山巒中蘊藏多年的寶藏,在先輩的召喚中蘇醒過來,接受了破碎冶煉等種種考驗,用赤忱的鋼筋鐵骨挺起堅實有力的城市脊梁。歲月崢嶸,山河不老,邁進新時代,經過點點滴滴的轉向、整改、蓄勢、發力,應城的“礦”從地下開挖到地上“開花”,從支撐城市發展到深深融入城市的靈魂血脈?!霸偾啻骸钡膽钦S風而上、逐光前行,擘畫著“兩區一地一中心”的壯麗藍圖。
時過境遷,“家里有礦”的應城也在逐漸煥發“第二春”。應城地下礦產較多,一直以來對應城工業化進程的貢獻毋庸置疑。但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最需要警惕的莫過于“底特律困境”。如果過于依賴“一礦獨大”或“一業獨大”,就很容易在資源枯竭或環境變化時,遭遇巨大的轉型陣痛甚至迅速衰落。不過,如今的應城,也在危機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破局之道。近年來,應城加快建設全省綠色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打造“兩區一地一中心”。依托科技創新,將“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引進當做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將傳統產業進行深度改造。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淘汰鹽化工落后產能,打造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建立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向世界遞出一張綠色發展的城市名片。
應城的礦藏挖了幾百年,如今卻成為一座旅游的“富礦”。從“城市瘡疤”通過“騰籠換鳥”得以活化,到“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實現優化,應城結合工礦遺存自身特點,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喚醒方式。近年來,應城利用境內廢棄膏礦礦井建設國家礦山公園,打造全國首個以膏鹽文化為主題的風景旅游區。通過梳理多條地礦線路,聯結全域礦山和工業遺址,建起包括石膏博物館、農場、馬場、農業園、民宿、親子營地等項目的旅游景區。將工業遺存與旅游開發高度融合,打造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礦洞遺址、膏鹽集鎮老街、膏鹽運輸碼頭遺址、曬鹽臺遺址,一處處曾經沉睡的工礦遺存“活”起來,由此帶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火”起來。從廢棄到喚醒再到蝶變、升級,工礦遺存的重生之路折射出新時代應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資源或有窮盡,城市精神的“富礦”卻生生不息。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產業工人扎根礦山,深耕井下,于最深處探索城市發展之光,不僅采出了物質財富,更煉出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開放包容、革故鼎新”的精神富礦,成為指引應城這座工礦城市始終生機勃發的精神力量。礦工文化是應城城市文化的基因,經濟發展讓城市變得更加強大,而城市的精神使這座城市更有溫度,更加持久。進入新時代,要大力弘揚培養礦工文化,講好一個個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工業故事,充分發揮礦工文化教育塑造和激勵作用,用礦工文化教育引導應城人民提升思想境界,增加精神鈣質,挺起精神的脊梁。持續激勵應城人民搶抓機遇、埋頭苦干、開拓進取,轉化為全市繼往開來、轉型發展、富民強市的無窮力量。
曾經的礦洞早已被歲月塵封為往事,歷經百年風雨砥礪,幾代人不屈的背脊上,一座現代化嶄新的城區悄然崛起。如今的應城,鄉村面貌欣欣向榮,科教文衛全面發展,精神文明碩果累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光陰不系過往,江河向前奔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城必將在時代的浩蕩浪潮中融入廣闊的世界,在新征程上書寫更加輝煌美好的壯麗篇章。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煐(宜都市松木坪鎮人民政府)
責編:黃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