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云:“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古老的應城,新石器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后為商周封地和楚國要沖,名源于“蒲草”,應城古為蒲騷之地。一座應城,穿透湯湯千秋萬水,跨越渺渺歷史長河,形成她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她厚重的城市文化。在這魚米之鄉的地底下,是開采不盡的寶藏:晶瑩剔透的石膏,潔白如雪的巖鹽,馳名天下的溫泉。這就是應城,她是荊楚的一顆明珠之城。
水,是生命之本,萬物之源。應城不倚大江大河,卻有古云夢澤遺留的“三分水”。自北向南的漳河、四龍河、大富水三條河流,從東至西的東西汊湖、龍賽湖、老觀湖三處湖泊,串聯起蛛網式密布的水系,呈現千古魚米之鄉的景象?!叭炙?,滋養著萬物和眾多生命,暢通與外界千絲萬縷的聯結,使應城有了更多的剛柔、更多的情懷、更多的靈性。一位作家曾經感慨地說過:“一座貌不驚人的應來之城,也曾有一截截不可思議的奇妙歲月。”
膏都鹽海,勤勞之水。據《湖北通志》載:“明·嘉靖年間,縣西北團山北麓,因巖崩,石膏礦苗始露?!睆哪菚r起,應城開始了最早的石膏開采。從明末清初開洞采膏,到晚清民國發展鼎盛。應城的膏雕、膏塑、膏礦號子等民間藝術,享譽海內外,被譽為“湖北省石膏藝術之鄉”。應城鹽礦、膏礦資源富集,纖維石膏蘊藏量、巖鹽產量分別位居全國、全省之冠,是全國鹽和鹽化工主要生產基地。應城是全國鹽和鹽化工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制鹽企業和品種鹽生產企業產能超過每年720萬噸,全省9成食用鹽來自應城。君子善假于物,勤勞智慧的應城人也深知,只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城市圍繞膏鹽文化,注重傳承膏雕膏塑非遺技藝、粉筆工藝,打造石膏博物館、鹽產品展示廳,進一步擦亮“膏都鹽?!闭信?。
魚米之鄉,活力之水。應城的一切,文化、天賦、稟性和容貌,都是這片綺麗的河湖港水所賦予的。大富水生生不息蜿蜒流淌,哺育著蒲陽大地,在她周圍有著眾多的河湖港汊,無數的灣村,也有著無數的田園碼頭。正是她們串起了整個應城,給應城帶來了繁榮、希望和不斷更新的內容。從中共“一大”代表劉仁靜,到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領袖許白昊,再到民國外交家蔣作賓,他們從灣上的碼頭走出;無論是明代三尚書李幼滋、徐養量、陳蕖,從某個港汊起航;還是一代名將楊業功,名商劉寶林,從這里啟程。他們,有著一雙雙打量遠方的目光,應城搶抓全省“小田并大田”試點契機,念好“統、變、融”三字訣,建成10多萬畝“標準化”秈糯種植基地,“糧”辰美景已勾畫成型。“訂單農業”叫響糯稻品牌,成為五糧液、紹興黃酒等品牌的首選原料,應城糯米香飄全國。“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浩瀚的河湖水色,哺育著蒲騷的古往今來,也奔涌著應城人與時俱進的不懈追求。
溫泉之鄉,浪漫之水。湯池注定是一個縱握生花妙筆,也難盡精彩故事的傳奇之地。詩仙李白游歷江南時,曾隱居湯池,留下“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的詩篇佳句;王安石被貶舒州,途徑此地,曾入池沐浴,留下“寒泉時所詠,獨此沸如蒸”千古絕唱;三國周郎、小喬沐浴溫泉,扶琴雅頌,并留有“曲有誤,周郎顧”之佳傳。早在明清時期,到應城湯池泡溫泉就成為官民共享的生活樂趣。1670年應城在湯池建了湯池公館,1690年改名為“湯池候館”。應城沒有名山大川,此處山水卻無比精粹富貴、厚重博大,堪稱寶山靈泉。這地方,百姓聰悟達觀,全賴寶山靈泉的滋養。這里有愛漫溫泉,與飛鳥作鄰,與湖山為伴。有愛漫馬場,為游客開啟馬術訓練、馬術競賽、馬車婚慶的驚喜之旅。還有愛漫農業,實踐“樸門”永續理念,讓有機農業和田園旅游在這里共有,讓煙火與詩意在這里共存……城在水邊,林在城里,人在林中。即便有再大的喧嘩、再大的沖動、再大的浮躁不安,在這里也會被轉瞬吞沒。置身于濕地濃釅醉人的詩意里,會獲得身體和心靈在剎那間的寧靜與柔潤。
先哲說:“仁者壽?!碑斊羊}文化、膏鹽文化、溫泉文化、與溫文爾雅、頤養人生合弦為仁心友愛的生活奏鳴,身心健康、美麗幸福無日不環繞身邊。神奇之水,天佑應城。水活景美產業興,“三分水”以新的方式潤澤一方,正在譜寫一曲氣勢磅礴的“新應城”之歌!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琦(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歐廟鎮人民政府)
責編:黃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