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世界上最難的科學研究是什么?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眼中,毫無疑問是磁約束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如何將這一“科幻”照進現實?一起來看他多年的探索。
潘垣院士(圖片來源:湖北省科技廳)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讓苦難在我的祖國重演,要讓我的祖國強盛起來?!敝袊こ淘涸菏?、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潘垣,這一輩子的科研成果有很多,歸根到底都是服務國家迫切需求,探索能源。
追逐“人造太陽”
今年,潘垣院士已經90歲高齡。他說,在他所有的科研成果中,最讓他驕傲也最牽掛的,就是“人造太陽”。科學上來講,叫做磁約束核聚變。
“為什么叫‘人造太陽’?它的目的就是能源,核聚變能力就是要把氫彈控制起來,讓它慢慢地釋放能量?!迸嗽f。
這項工程到底有多難?
潘垣解釋,太陽核聚變的發生離不開巨大的太陽引力,高溫高壓條件下,充斥在太陽內部的氫原子核外電子擺脫束縛,其中兩個原子核互相吸引、碰撞,進而發生聚變反應。但畢竟,地球的引力僅僅是太陽的三十三萬分之一。要在地球上將超高溫等離子體約束起來,實現可控核聚變,難度堪比“夸父逐日”。
早在1984年,潘垣參與并完成了中國第一座“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
建造中國環流器一號之初,所需的參考材料極為缺乏,工程設計人員手里僅有介紹原蘇聯相關裝置概況的4頁文章。至于裝置的每一個部件具體該怎樣設計,需要自己摸索琢磨。
“主接線圖、控制系統的邏輯圖都是我自己畫的,那時候年輕,晚上一搞就搞到12點,甚至更晚都有。裝置很復雜,超高真空、外通電源好幾套,一邊畫一邊思考、討論,反復修改,裝置的尺寸配合總體是穩定的。”潘垣回憶道。
此外,還需要解決設備來源的問題。潘垣與外部工廠合作,進行了大量的設備研發。其中最令他自豪的是其主持研發的兩臺交流脈沖發電機,這為中國核聚變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這兩臺80兆瓦的脈沖發電機是當時中國發電機容量最大的兩臺發電機,至今仍在使用。
潘垣和團隊克服萬難,終于在1984年9月21日,成功研制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研制。它標志著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進入到規模物理實驗階段,為中國核聚變研究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平臺,成為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環流一號研制成功后,核聚變的相關研究一直都是潘垣的核心工作。2016年,潘垣又將聚變材料鎖定為氘元素,在國際上首創提出了新的技術路徑——氘氘聚變。
去年11月,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預研裝置”項目獲批,在武漢新城光谷科學島啟動建設,潘垣和他的學生將圍繞項目建設繼續探索。
探索終極能源
潘垣的關注點從來都是瞄準國家所需,目標鎖定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新。
除了核聚變能源,潘垣還致力于中國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建設。20世紀末,潘垣敏銳地注意到,自20世紀80年代發現高溫超導以來,歐、美相繼建設了脈沖強磁場實驗室。他隨即于2001年提出盡快建設中國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這后來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建設的1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為推進工程,潘垣帶領團隊提出雙電容器耦合動態調控方案,解決了脈沖平頂磁場生成過程中的一些技術難題,使得我國在脈沖強磁場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截至2022年底,該設施已累計運行超過7萬小時,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119個國內外科研單位提供科學研究服務1677項,在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發表論文1385篇,取得了包括發現第三種規律新型量子振蕩等在內的一大批原創成果。
潘垣常年訂閱四份報紙,從國家發展的脈絡里,找尋自己的專業背景能夠解決的難題。
針對京津冀霧霾問題,他提出建設柔性直流電網,為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優質環境保障;針對南方電網用電負荷大的問題,他創新研發世界首臺50萬伏機械型直流斷路器,避免電網基礎設施的損失……
眼下,潘垣團隊正在對瞬間升溫和能源回收方向,進行多類型實驗,朝著終極能源的方向不斷探索。潘垣說,這是他的收官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困難的科研工作。他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收官之作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的那天了,但只要中國人能借此站上世界之巔,他就高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