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能按時領取工資的達到47.78%。
農民工按時領薪者不到半數。
國務院研究室發布《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我國76.4%農村勞動力未接受技術培訓
綜合新華社電國務院研究室近日發布《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該報告顯示,被調查農民工中,基本能按時領取工資的達到47.78%。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達76.4%。 該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
數據說明,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技能水平不高,就業競爭力不強。據建設部統計,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已達3200萬人,參加過培訓的僅占10%。而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職業培訓的比例都在70%以上。
報告指出,技能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和收入水平。當前農民工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各地很少為農民工提供免費服務;市場中介行為不規范,農民工易上當受騙;對農民工的培訓多數時間短、質量差,許多培訓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業農民工的在職培訓十分薄弱,企業普遍沒有履行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法定義務。
在農民工的收入和權益維護方面,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基本能按時領取工資的達到47.78%,有時延期和經常延期的比例達到35.68%和15.68%。
本次調研共形成55篇研究報告。其中,為了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部調研組建議,各級財政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納入財政經常性預算科目,加大對農民參加培訓的補貼力度,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參與培訓工作;制定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激勵機制,對相關培訓機構和職業中介機構提供多種優惠政策;整合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體系;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就業指導和跟蹤服務工作等。
相關新聞
10年培養百萬農村中專人才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稱,將在農村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
據新華社4月16日電(記者姚潤豐)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16日說,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今年農業部已經把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列入要為農民辦的15件實事之一。
危朝安是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會議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說,“百萬中專生計劃”是從現在起用10年時間,依托農廣校、農業中專學校等機構,為農村培養100萬名具有中專學歷的從事種植、養殖、加工等生產活動的人才,以及農村經營管理能人、能工巧匠、鄉村科技人員等實用型人才。
權益
農民工簽用工合同者剛過半
調查顯示農民工月薪多在500到800元之間,22.5%的農民工每日工作超10小時
綜合新華社電《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還公布了農民工收入情況調查。
被調查農民工的月工資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
報告顯示,2004年,農民工的月平均收入為780元,月平均生活消費支出290元,平均全年節余3000元左右。農民工群體每年帶回家數以千億計的現金。外出務工也使農民增長了非農產業生產經營的本領,轉變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據專家估計,目前每100個外出務工農民就有4個走上回鄉創業道路。
調查當中,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的農民工僅占53.70%,沒有簽訂的占了30.62%,有15.68%的農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勞動合同。在被調查者中,認為用工合同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農民工占20.86%和40.67%,認為沒有用的占13.95%。
在被調查者中,基本能按時領取工資的達到47.78%,有時延期和經常延期的比例達到35.68%和15.68%。
在被調查者中,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內的僅占13.70%,8至9小時之間的達到40.30%,9至10小時之間和10小時以上的分別占23.48%和22.50%。
調查顯示,有一定積蓄后就返鄉的農民工比例占39.07%,計劃在原城市里長期打工的占8.13%,視工作情況定奪的占37.48%,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后去其他城市工作的占15.32%。
農民工打工主要依靠傳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通過“資深”農民工介紹,一輪帶一輪地以滾動方式進城。據調查,通過熟人或親戚介紹的比例達到60.37%,而通過中介機構介紹和自己應聘的僅占14.20%和12.10%。
分布
16到20歲農民工明顯減少
調查顯示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養老問題不尖銳,但將來可能成為沉重包袱
綜合新華社電調查顯示,全國農民工中16至30歲的占61%,31至40歲的占23%,41歲以上的占16%,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產業結構方面,二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一半以上。
《報告》表明,我國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比較輕,也是農村勞動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群體,但總體素質仍偏低,多數只能吃“青春飯”,從事簡單體力勞動。調查顯示,在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近年來,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有所上升,比較明顯的是16至20歲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22.2%下降到2004年的18.3%,30歲以上的農民工所占比重則提高了3.8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農民工雖然眼下吃“青春飯”、養老問題不尖銳,但卻把沉重的包袱留給了十幾年后的政府、社會和家庭。例如東莞市2004年農民工退保40萬人次,平均參保時間僅7個月!秷蟾妗分赋,農民工作為我國社會生產力中活躍的群體,如果他們收入低下和權益缺失的狀況不能得到有效改變,如果他們不能逐步轉化為正規的產業工人和安居樂業的市民,我國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變和扭轉,農業弱質、農村落后、農民弱勢的問題也不可能得到解決。
在產業結構上,農民工在我國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8%,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2%。農民工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在加工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已占到68%,在建筑業從業人員中占80%,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弊病
少數地方仍“欺侮”農民工
亂收費現象時有發生,個別教育部門擅自抬高免收借讀費的申請標準
據新華社4月16日電(記者吳晶晶)國務院研究室最新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針對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審批手續和收費的政策在少數地區落實仍不到位,亂收費、搭車收費的現象依然存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調研組在報告中指出,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各地均對本地區針對農民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進行了全面清理,但在個別地方外來人員居住集中的街道、鄉鎮,還存在亂收費情況,如超標準收取衛生清掃保潔費,擅自收取綜合管理費、宣傳管理手冊工本費等。個別地方鄉鎮、村借出具有關證明之機,搭車收費現象仍時有發生,有的計劃生育部門仍向農民收取已取消的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工本費,有的地方公安部門擅自提高暫住證工本費收費標準。個別地方在義務教育收費上,對農民工子女和當地學生沒有一視同仁。個別教育部門擅自抬高免收借讀費的申請標準;少數地方農民工培訓所需財政資金未能及時到位;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保障困難,一些用人單位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有的政府主辦的勞動保障培訓基地收費公示不符合規定等。
為此,發改委調研組建議,各地不得出臺新的針對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的審批手續和收費政策;各級政府要改革暫住人口管理工作,力爭給暫住人口以“市民待遇”;對各部門違規收費和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及時查處,將亂收費所得退還給農民等。
展望
亦工亦農轉向全職非農
《報告》認為農民工的流動狀態將長期存在,但已開始融入城市、追求平等
據新華社4月16日電(記者徐京躍、李菲)通過數據分析,此次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表明,我國農民工正在發生三大轉變:由亦工亦農向全職非農轉變,由城鄉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由謀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轉變。
報告認為,目前農村有1.5億富余勞動力,而且上世紀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進入勞動年齡,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力總體上仍然供大于求。“九五”時期,農村勞動力年均增加584萬人,年均增長1.3%:“十五”前4年,農村勞動力年均增加433萬人,年均增長0.9%。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將是我國農村勞動力在較長一個時期內的特征。
報告還指出,隨著經濟發展,東部地區的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轉移,農民工主要流向也將隨之移動。目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一些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有所增加。
目前,大多數農民工選擇“候鳥式”流動的的生活和就業方式,這主要因為:農民工收入不足以支撐其家庭在城市定居生活;現行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農民工難以在城市久居;農民工在農村有承包地,進退有路。因此,農民工亦工亦農、亦城亦鄉的情況,今后相當長的時間仍將存在。
報告表明,我國農民工逐漸從亦工亦農向全職非農轉變、由城鄉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由謀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轉變。據統計,2004年外出務工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占81.3%,比上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比2002年提高6.4個百分點;舉家外出的農民工2004年達到2470萬人;新一代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更向往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尊重平等和社會承認有更多的企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