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耿毅、通訊員李自南、李建勛、胡沛、馮濤)“這里靠扁擔吃飯的農民工約有1000人,武漢市郊許多農民工憑借自身技能,漸漸退出這個行當!8日,在漢正街60多年的李祖光對記者說。
黃陂區王家河鎮吳祥春,上世紀80年代隨著第一批民工潮來到漢正街,成為“棒棒軍”中的一員,一干近20年。不久前,他參加政府資助的免費勞務技能培訓后,撂下扁擔,干上汽車修理,月入2000多元,比原來扛扁擔多出一倍。吳祥春是武漢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數以萬計的受益者之一。
過去,該市農村勞力轉移存在著“低勞動力素質-低效率-低轉移”的不良循環。武漢市農業局局長付明星說:“武漢制造業去年新增的12萬個技能崗位,給農民工增添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武漢農民工正在變包袱為財富,變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悄然實現三大轉型。”
體能型向知識型、技能型轉變。截至目前,全市總計有72萬農村勞力長年外出務工經商。體能型農民工下降12%,20%的農民工成為知識型、技能型打工族。
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流動頻率減少,15萬農民工成為企業穩定職員;年輕人賺錢返鄉減少,去年,3萬農民工靠知識與技能遷徙城市定居。
無序外出型向有序流動型轉變。去年來,該市通過抓好技能培訓、信息服務,使一批批農民與產業工人實現對接。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176場農民專場招聘會,幫助4.16萬名農民轉崗就業。
全市35家“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和14家就業培訓中心,開設了電工、計算機、縫紉、駕駛、車工、焊工等30個專業技能培訓。政府累計投資1億多元用于勞動力轉移培訓,每個農民工學得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政府補貼800元左右。去年,該市共培訓2.3萬人。
技能成就未來———一位打工仔的切身體會
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農民王樂前年高中畢業后,由于無一技之長,在找工作過程中步履艱難。2007年1月,在黃陂區職業技術學校機械加工專業培訓班上,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體會。
2005年,我高中畢業后,決定外出打工,自謀生存。走上社會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簡單,套用一個娛樂界名人的話:“找工作難,找一份像樣的工作更難,找一份薪水又高工作又輕松的工作難上加難!”因為用人單位除了看你的個人相貌外,還要看你的畢業文憑和專業技能,尤其是后者,如果沒有專業技能,要想在社會上立足,簡直比登天還難。
我首先選擇門檻相對較低的服務行業。幾次失敗后,我終于找到了一份在KTV做服務員的工作,試用期3個月,每月工資600元,但競爭程度、工作強度讓你難以想象。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還時不時要加班熬夜,面對橫眉冷眼,一天下來,人已筋疲力盡,但我堅持著,直到發生了一件事動搖了我。
我上班的地方是娛樂場所,有客人喝醉酒時,會借著酒性,發脾氣,耍酒瘋,可我只能賠著笑臉,客人是花錢來消費的,是上帝,有再多的不滿,也只能憋在心里。一天,我看到一個客人喝醉酒后故意找我們一個女同事麻煩,當時我看見后,因為怕同事會吃虧,我就過去幫同事處理問題,后來我和那位客人發生爭執時,他竟然動手打了我,我正準備動手,被隨即趕到的經理制止了。事后,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可悲,不僅要受冤枉氣,更看不到將來。難道這樣的日子我要過一輩子嗎?
突然有一天,聽朋友說,某某和我學歷一樣,但在某所學校通過強化培訓后,掌握了一技之長,已受聘于一家正當規范的企業,月薪1000余元,還有社保、住宿等保障,頓時讓我眼睛一亮。通過查看一些資料,我了解到國家目前急需大量的有勞動技能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而且這種人才比普通大學生還受歡迎,于是,我辭去了工作,來到區職業技術學校學習。
技能成就未來。我相信,有國家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有學校老師的諄諄教誨,有我個人的努力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一個更加寬闊的就業舞臺正在等待著我。
(記者耿毅通訊員李自南胡再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