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霂霏 同“中部崛起”的需要相比,中部地區的人才狀況無疑還存在著一些不相適應之處。那么,中部地區的人才矛盾主要有哪些? 人才總量不足與人才積壓閑置并存 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新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嚴重匱乏,是中部六省共同存在的問題。截止到2004年底,湖南省人才總量為305萬人,人才密度為458人/萬人,與東部沿海發達省市有較大的差距。由于該省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還不高,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創新創業的空間和舞臺相對狹小,造成一批大中專畢業生、企事業單位分流下崗人才和社會閑散人才就業困難。 “同時,由于人才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尚不完善,市場配置人才水平還不高,傳統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得不到根本消除,影響人才作用的充分發揮,導致我省人才總量既相對不足,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積壓與閑置現象!焙鲜∪耸聫d一位負責人說。 根據江西省人事廳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2005年江西省的人才密度甚至低于2003年的全國平均水平: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非常缺乏;人才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人才在區域、產業、所有制中的分布嚴重不合理;人才發展中制度性障礙依然存在,人才的作用沒有被充分調動,大量潛在的人才資源有待開發;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政府、社會、個人的多元投資體制尚未建立。 人才層次分布不夠合理 在能級結構上,中部六省表現為中低層次人才較多,高層次人才短缺。有關專家指出,人才需求與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結合中部六省的實際及其未來的發展,目前中部地區最缺乏的是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 截止到2004年底,湖南省公有制單位專業技術人才中高級職稱人才僅占5.7%。在行業結構上,教育、衛生行業人才多,其他行業人才相對不足,2004年該省地方專業技術人員70%集中在教育、衛生行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約90%集中在事業單位,企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僅占10%,影響到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傳統產業人才較多,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比較緊缺,與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相適應。在區域分布上,人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縣以下基層單位人才缺乏的狀況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經濟發達地區人才比較集中,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人才相當缺乏。2004年,僅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就集中了湖南省人才總數的1/3,而湘西地區人才總量不足全省的1/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區面臨的人才形勢。他透露,目前中部六省每10萬人中專業技術人員約為2016人,遠低于東部地區的2880人,甚至低于西部地區的2148人,同時人才結構也不合理。 安徽省的一份調查統計則顯示:該省高素質、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明顯缺乏,還沒有形成在國內具有絕對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體和與之相匹配的高新技術人才群體。山區、鄉鎮、農村人才稀少,產業分布不合理,第一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比重明顯偏低,第二產業人才資源明顯不足,第三產業人才大都集中在教育、衛生戰線、電子信息通訊等新興行業。國有企事業單位人才相對集中,而個體私營經濟組織中人才嚴重短缺。 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據資料顯示,中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總量993.4萬人,占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32.2%,只相當于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二;每萬人中專業技術人才201人,低于全國平均241人的水平。應該說,中部地區尚處于人才輸出、人才流失的尷尬境地和不利地位,人才的現狀還不能完全適應中部崛起的新要求。 山西省一份調查顯示:以教育系統為例,山西省2005年有近20所高校,有1400多名教師調離原校,青年教師占調出總數的70%。在調出教師中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也在逐漸增長,近年來更達到了50.6%。 湖北省地處內陸,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居全國第15位,人均收入較沿海省份有一定差距,長期以來也存在著“孔雀東南飛”的情況。在人才建設上存在著“三難”問題:缺乏吸引力,導致埠外人才難引進;缺乏凝聚力,導致本地人才難留住;缺乏驅動力,導致現有人才難使勁。據武漢市人事局的一份調查顯示:武漢市近年來成為內地最大的新興僑鄉,有15000多名高學歷人才移民海外各地;2001年武漢地區高校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中留在武漢的分別為11%、3.5%和0.9%,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工作兩年后就開始外流。另據統計,僅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就有4萬多畢業生在深圳工作。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尤其嚴重。來源:中國人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