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 記者劉暢報道:港府10月18日宣布與北京中央政府就CEPA(《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第三階段的開放措施達成了協議。由明年1月1日起,經香港制造商申請并符合CEPA原產地規定的所有香港產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均可享有零關稅優惠。
服務貿易方面23項開放措施
雙方并商定了261項產品的原產地規則,當中包括中國大陸同意修改現有原產地規則,免除香港品牌手表的30%附加價規定,以協助香港鐘表業進一步發展。
服務貿易方面,雙方也達成23項開放措施協議,涵蓋法律、會計、視聽、建筑、分銷、銀行、證券、旅游、運輸及個體工商戶10個范疇。
舉例而言,港商日后將可以在中國大陸獨資興建及經營戲院,并可以和中國大陸的律師事務所聯營。
港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對有關協議表示歡迎。他說:“此等進一步開放的措施將為香港企業及專業界別帶來更多商機,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并會增加香港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這些措施亦有助香港持續它廣泛的經濟復蘇,以及鼓勵私營企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CEPA由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于2001年年底向北京政府提出,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推行落實,2004年8月簽署第二階段協議。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包括香港貨品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服務業開放及促進兩地貿易便利化。
CEPA實施至今已近兩年,為兩地帶來不少效益。截至上月中,已有總值接近16億港元(3億4000萬新元)貨物獲發《原產地證書》,超出去年全年的總計,其中以食品及飲品的增長最為可觀。
中國大陸企業到港投資額也倍增。根據中國商務部數字,去年9月至今年8月中,共有250多間中國大陸企業獲準來港投資,投資超過8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逾倍。
港府估計,CEPA至今已經為香港創造近2萬9000個新職位,促進了香港的就業機會。
多個行業均表歡迎
對于兩地政府達成協議,香港多個行業均表示歡迎。香港表廠商會認為,新安排對中高價鐘表和本地品牌幫助最大。
香港律師會則希望,長遠而遠,北京政府應容許香港本地律師在中國大陸設立代辦處后,便可承接全國各地,涉及中港兩地的法律事務。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表示,CEPA對促進香港及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強調,凡有利香港經濟發展,以及香港繁榮穩定的,北京政府都會認真及積極研究,今后會繼續完善CEPA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