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的再認識與湖北的定位
除山西,中部全是農業大省,中部崛起是走“湖廣熟,天下足”的傳統老路,還是走城市化、工業化的新經濟之路?是協同作戰還是孤軍奮戰?湖北在中部崛起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 “三十六”下民企的機遇
非公經濟已支撐國民經濟半壁江山,今年,國務院頒布了《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解除了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金箍咒”和“潛規則”,使得非公經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那么,湖北的非公經濟將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實現自身的成長壯大?
? 城市價值與土地價值
一般認為,經濟結構決定城市的價值,城市價值決定地產價值。同時,城市價值的發現過程,即是土地價值的重新發現。某種程度上,城市價值經由土地價值來表達。然而,經營城市就是經營土地,但是經營土地卻未必是以盡可能高的價格出讓土地。 城市價值是綜合性的概念,應該包括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環境價值。 只有土地運營與城市運營的取向達成一致,土地價值與城市價值才能獲得統一。 那么,企業和政府如何在博弈中創造武漢這個城市價值和土地價值的統一?
? 文化是個好生意
湖北歷來是一塊人杰地靈的熱土。在這里, 楚文化、三國文化、巴蜀文化在此匯聚,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四大古文化遺址、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之深厚,世所罕見。然而,似乎黃鶴樓一直見證白云千載空悠悠的孤獨。在這里,文化產業似乎都難以壯大。坐擁寶山,卻窮困潦倒,令人扼腕。文化產業在產業研究、規劃、布局、結構、開發等方面嚴重滯后于其他產業,造成文化資源的盲目性、重復性投資和建設,市場層次低。政府該如何利用自身手段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企業如何在這塊亟待開發的市場上成就自我?
? 與鏈共舞——如何參與全球供應鏈
曾經有言:如果你無法打敗他,你就加入到他們中去。今天我們卻說:如果你要不被打敗,就得加入到他們中去。今天的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全球商業市場的競爭已經演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以合適的成本生產合適的產品,并按照客戶要求在正確的時間送到正確的地點,這需要全球范圍內的供應能力和全球范圍內的市場需求相匹配的供應鏈。道易而行難,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定位自己?如何在制定自己的戰略來匹配上下游組織的同時,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 學習力與企業競爭力
現代企業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是競爭力,而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源于學習力的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習力轉化為競爭力的過程,學習力是企業發展之源,競爭力是企業致勝之本,企業學習力與競爭力的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在邁向“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 如何擊退惰性,激發組織學習的熱情?如何建立學習性組織,挖掘組織及員工不竭的動力?如何在學習中尋找及構筑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 區域崛起與縣域經濟
“ 郡縣治,天下安 ” 。自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斗轉星移,改朝換代,縣級建制一直延續至今?h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現實與傳統的優勢要求我們走縣域經濟之路,但縣域經濟的發展卻面臨著諸多尷尬:方向的迷失、定位的模糊、城市化的誘惑、產業發育的先天不足。那么 , 在中部崛起中,縣域經濟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縣域僅僅的路該如何走?發展的方向又在哪里?
? 知本與資本的對接
知識是知識者的倚天劍,資本則是資本家的屠龍刀。當知識遇到資本,會發生什么?是知識駕馭資本?還是資本役使知識?前者是知識者的黃粱美夢,后者則是資本家的如意算盤。于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知本和資本的拔劍而起,不歡而散。是知識和資本原本就水火不容?還是我們都過于強調自己的意志,而慢怠了對方的邏輯?讓我們來一次知識和資本的對話。
? 區域崛起與品牌化成長
現代市場競爭就是品牌競爭,品牌化成長是每一個企業難以釋懷的情懷和憧憬。在這個品牌日益成為焦點的市場上,企業如何在貼牌和創牌中選擇?如何實現品牌化成長的蛻變?如何應對品牌化成長路上的溝溝坎坎?
?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在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的權衡下,中國制造是一個理性現實的選擇,她使“ Made in China ”遍布全球每一個角落;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中,中國創造則是一種期冀、一種超越,因為“中國制造”只是讓我們付出了辛勞和資源,卻為別人贏得了歡呼和喝彩。何時我們才能登越到全球產業分工鏈的頂端,而獲得“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何時我們才能領袖群倫,我創造,而讓他人制造?當歷史將這一使命重托于我們這一代企業家時,我們會給予什么樣的回答?
? 企業的成長基因
這似乎是一個以成長為夢想的年代。每一個企業家都把成長作為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懊磕甑匿N售額增長多少,利潤增長多少,什么時候進入世界 500 強……”這是管理者所渴望的,也是投資者所憧憬的。一個企業如此,一個行業如此,似乎一個國家也如此。 然而,成長是一種痛苦而脆弱的蛻變。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快速的成長”與“健康的成長”之間做出抉擇;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寂然自問是否真的正在成長。合理的成長目標應該是一個經濟成就目標,而不只是一個體積目標。那么,究竟是哪些成長基因造就了一個公司的健康成長?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里,構建我們自身的成長基因?
? 企業多元化與專業化的戰略選擇
在自然界中,刺猬的生存邏輯是:明確自己的優勢,只把這件事做好。狐貍則會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在企業界亦是如此,曾幾何時, “ 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 被視為金科玉律,近年來,“聚焦”又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企業就在兩個極端中來回游離,在刺猬和狐貍的邏輯中穿行。戰略稍有不慎,滿盤皆輸。企業家們不斷地自我拷問:專業化和多元化是否真的涇渭分明?企業在做大做強的沖動中該如何選擇?人們在思考,刺猬和狐貍在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