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6架涂著黃綠迷彩的直升機在草原上一字排開,14臺橘黃色的特種測量車在著陸場站整齊列陣……位于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已做好迎接飛船回家的各項準備。
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侯鷹表示,著陸場已做好及時搜救準備,以確保航天員和返回艙的安全。
空中為主,地面為輔
侯鷹說,搜索救援由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兩部分組成,以空中為主、地面為輔,通過空地協同共同完成搜救。
空中搜索以直升機為載體。在飛船開始返回制動后,6架直升機中的4架立即起飛至理論落點35公里處的空域等待,4架直升機分布在4個不同方向。與此同時,著陸場大型光學實況記錄系統開始工作,牢牢抓住飛船。當飛船到達距離地面40公里的高度時,飛船上的信標機開始工作,空中待命的4架直升機獲得信號。
等待防熱底拋掉
幾分鐘后,飛船降落到10公里左右高度,開始進行開傘動作。在飛船距離地面5.7公里左右時,返回艙拋掉防熱底。雖然此前直升機已獲悉飛船位置,但并不能靠近飛船,以防止被防熱大底擊中。確認飛船防熱大底拋射完畢,4架直升機立即直飛飛船著陸點。航天員落地后先消毒
在確認飛船著陸后,4架直升機依次降落。與此同時,另2架直升機從停機坪起飛,參加協助救援。救援人員協助航天員開艙門。醫監醫保醫生根據狀況,決定航天員是自主出艙還是在協助下出艙,同時決定是否展開應急救援。
由于在太空中生活了多天,航天員身體內的鈣質大量流失,用力握手都可能導致骨折。出艙后的航天員將立即進入醫監醫保直升機,由醫生對他們進行消毒、血壓采樣。航天員脫下航天服,換上便裝。整個過程約需40分鐘。
此時地面搜救分隊人員和裝備,趕赴飛船著陸點,對返回艙進行處置。兩名航天員則分乘兩架直升機,飛赴機場換乘專機直飛北京。
九種先進設備一一列舉
據新華社電6架直升機、14臺特種車輛、200多名搜救人員、難以計數的各種儀器儀表……參與航天員返回搜救的人員和裝備已經在位于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集結完畢。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向記者一一列舉了參與航天員搜救的9種先進裝備和它們在搜救中的作用:
———搜索救援直升機:用于返回艙搜索,回收作業人員和現場處置設施運輸,必要時吊運返回艙至平坦地點。
———搜索救護直升機:用于返回艙搜索,醫監醫保、醫療救護人員和器材運輸,并作為航天員救護和后送載體。
———搜索攝錄直升機:用于返回艙搜索、實況攝錄與轉發。
———指揮調度車:用于接收上級命令,負責搜索救援現場的組織指揮。
———航天員醫監醫保車:用于為航天員提供現場醫學監督、檢查。
———工程運輸車:主要進行地面作業人員、工具和回收散落物的運輸。
———航天員運輸車:主要是航天員的救護平臺和后送載體。
———返回艙吊車;作為返回艙起吊和運輸載體。
———小型搜索車:在進行地面搜索救援時,快速搜索返回艙。
空降部隊準備應急
據新華社電神六在飛行過程中均有可能因出現緊急情況而應急返回。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侯鷹表示,著陸場系統在飛船運行期間一直在精心準備,確保任何應急情況下都能及時發現、有效搜救飛船返回艙和航天員。
針對飛船上升段出現應急情況的特點,著陸場系統在陸上劃定了4個應急救生區,在海上劃定了3個應急濺落區。每個陸上搜救區均配備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直升機和特種車輛。每個海上救生區均配備了兩艘打撈船,并配備了直升機和自動化打撈網。
當飛船正常返回到主、副著陸場時,也有可能出現應急返回的情況。著陸場系統在主著陸場附近也配備了應急救援力量,在飛船返回時一架傘兵搜索飛機和一個傘兵搜索小組在距離理論著陸點80公里外的空域待命,當飛船在返回過程中出現故障時,緊急展開空降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