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江作蘇 雷剛 楊敬文
統籌:姜月波 胡思勇 陳書華
組版編輯:陳雯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武漢·中國光谷”所在地,是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武漢唯冠科技有限公司顯示器生產線。本報記者王威攝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本報記者王威攝
[記者解讀]憂思與希望的激蕩——如何將我省優勢產業的鏈條延長

湖北日報記者梁曉瑩
回首“十五”,我省的優勢產業走過了坎坷艱辛的發展之路?郗h成鏈,將鏈條鑄強,直至越串越長,憂思與希望總在產業鏈延伸之路不停地激蕩。
一個扣住兩頭的環
鋼,對于湖北,遠非強度高、自重輕這樣的簡單概念。我們愛鋼,甚至將鋼之情,熔鑄為一座紅鋼城。
然而,一次關于鋼的考問,卻在去年給我們上了一課。
鋼材產自武鋼,用在武漢,加工卻遠在杭州,輾轉2000余公里。民生銀行大廈工程這項鋼結構建筑“大單”,湖北企業沒能拿下。原因就是,開發商找來找去,在湖北沒找到幾家成氣候的鋼結構企業,而遠在蕭山的強勢企業卻有很多。
有原料供應,有市場需求,缺的正是中間一個將這兩頭扣起的環節———加工。
沉重的背景下,永和安等一批鋼結構加工企業從無到有悄然興起。目前,雖然省內輕鋼結構加工企業已有15家,年加工能力僅有15萬噸,但這個產業群已將一條新的產業鏈悄然舞起。產業鏈揮動著資本的力量。1億元的鋼板原材料,到建成鋼結構建筑,中間的運輸、設計、加工、安裝以及配套的塑鋼、玻璃等,可產生4億元的產值。而本地企業的每噸鋼材運輸成本至少比江浙企業低5%。
紡織產業、水泥產業都有著與鋼產業驚人類似的尷尬。
紗多,布多,服裝也不少。然而,我們卻缺少架在紡織和服裝之間的那座橋———印染業以及包括預縮、磨毛、軋光等一整套環節的后整理。中間環節的缺位,使得我們的紡織企業只能將坯布運至沿海加工,而服裝企業則需出大價錢從外地進高檔面料。
去年,武漢市政府已把紡織服裝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重點做好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產業群工作。下一步,將依托漢正街等中心市場,建立與品牌時裝相適應的中高檔面輔料市場,引進各種高檔毛紡、羊絨、皮革等面料品種,完善供應鏈,降低采購成本。
但是,還有多少產業鏈等著補齊?
重組,讓鏈條更強壯
湖北的優勢產業一直存在“山多峰小”的狀況,產業鏈脆弱!笆濉逼陂g,圍繞著汽車、鋼鐵、石化、煙草、信息產業、建材、紡織、食品等八大行業和100家重點大企業,一系列大手筆的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次第展開。這一切,正是為了壯實產業鏈的筋骨。
東風本田擴產項目開工建設穩步推進。明年初竣工投產后,將年產增至12萬輛,還將增加新的涂裝車間、沖壓工序、樹脂成型工序以及研發中心等;
武鋼生產能力過千萬噸,高附加值硅鋼、冷軋薄板發展勢頭迅猛,在全國優勢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武漢石化、荊門石化通過改造,煉油能力以及質量、節能降耗水平迅速提高,銷售收入均過百億;
華新水泥布局在全省展開,生產能力躍居全國第二位;
數據顯示,100家重點企業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支撐地位進一步突出,銷售收入、利潤、稅金分別占規模以上企業的41%、66.4%和54.4%。
一系列的戰略布局中,武鋼、鄂鋼重組和武煙重組顯得格外耀目。
今年1月,武鋼和省國資委簽訂與鄂鋼聯合重組協議。其后,武鋼采取措施改善鄂鋼生產經營條件,大力調整結構,改善經營,降低成本,消化增支減利因素,重組效應凸現:鄂鋼上半年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430倍!
武鋼的改革也在闊步前行。本月5日,武鋼爐窯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部分國有凈資產,被成功轉讓給外來投資者。業內人士認為,爐窯公司成功引進戰略投資者與管理層聯合收購的方式,不僅可為改制企業引進新的資金、資源和機制,還可增強改制企業的發展后勁。
再看煙草業:湖北曾擁有18家卷煙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但除了武煙,其他煙廠個頭都太小。由于產業資源分散,武煙在行業中的綜合排名被擠出10名之外。
省委、省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氣魄重組鄂煙,一場大手術就此展開———自2003年開始,大悟、鄖陽、咸寧等煙廠相繼關停;同時,武煙重組三峽、紅安、廣水煙廠。去年11月,武煙、襄煙簽訂聯合重組協議,武煙與清江煙廠的聯合重組也將在年內完成。通過多年不懈推進,全省18家煙廠即將整合為武煙集團一家,武煙的生產規模將達年產220多萬箱,計劃產量進入全國行業前列。
擯棄“跛腳”的產業鏈
2001年,“中國光谷”在東湖開發區成立。光纖光纜、激光設備等投資類產品勢不可當。
但自2002年以來,光纖光纜價格行情急劇下跌。光谷也飽受重創。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生產依然保持快速發展,消費類增幅高達26.6%,電腦、手機等正是老百姓口中的“關鍵詞”。
專家指出,光谷的產業結構卻過分側重于投資類光電子。沒有全系列的最終消費產品,這樣的產業鏈太短,只能叫“跛腳”的產業鏈。
光谷畢竟是一個勇于趕追的群體。憑借其科研力量強、廠商集中的優勢,消費光電子從2003年開始逐漸成為后起之秀。
2003年元月,新光電公司在光谷成立,旨在以發展光存儲產業為核心,打造光谷消費光電子產業鏈。
六大外資手機品牌之一的NEC進駐光谷,臺灣的多普達手機隨之而至。發光二極管LED,漢產光盤,汽車電子產品……這些光谷自己開發的消費類產品準確把握定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擯棄“跛腳”的產業鏈給光谷帶來新生,也為我省優勢產業鏈條的延長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優勢產業是動態的,一定要有互補的產業鏈來進行支撐。
任何產業都不可能一路高歌猛進。鋼鐵、汽車、水泥等無疑是湖北優勢產業,但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競爭力馬上會大打折扣。2002年汽車工業新增利潤占到全省工業新增利潤的71.4%,但2003年汽車產業呈現全行業低谷狀態,對我省工業的拉動作用也大大減弱。因此,理想的狀態是,形成一組互補的產業鏈群,為全省經濟多置幾個支撐點。
產業集群:構筑強勢產業鏈
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教授去年到溫州考察時,驚奇地發現,溫州著名休閑服品牌“拜麗得”,在溫州本地只有一個配送倉庫,根本見不到機器轟鳴的場景。原來,這個品牌的研發中心在上海,而生產基地則設在廣東著名的休閑服之鄉———擁有6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的沙溪鎮。該廠老板介紹說,他們在沙溪訂了40多個基地。
拜麗得公司正是一個典型的“虛擬工廠”。虛擬,并不虛幻,它的成功正是建立在這些實實在在的產業集群之中。專家指出,有后勁的產業集群,完全可以發展成新興的優勢產業鏈。
仙桃彭場的無紡布、漢川馬口的紡織產業、英山的茶產業、應城的精細化工……我省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新生力量。
成功的產業集群,并非同種產品的扎堆,而是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產業鏈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和相關輔助產業服務業在空間上大量集聚,形成“產業生態系統”。
構建產業集群,就是權筑優勢產業鏈的雛形,是優勢產業的新生力量。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內公認的汽車產業集群之一。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區入庫稅收近6億元,其中汽車產業入庫稅收就達3.2億元,整車銷售強有力帶動了汽車零部件產銷的增長。汽車零部件企業第一季度入庫稅收3487萬元,其中拂吉亞全興汽車坐椅公司入庫稅收1090萬元,東風偉世通公司606萬元,東風裕隆452萬元。
如果說未來的經濟將向總部經濟靠近,未來的工廠形態將向虛擬工廠看齊,那么,與之配套的物流、商貿產業也將不斷跟進?梢韵胂,未來我省的產業鏈,將成為一組一、二、三產業互相支撐、互為補充的大產業集群。
[亮點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