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圖片 | 視頻 | 手機互動
         
        首頁>>新聞專題>>2004>>聚焦中部話崛起>>中部聚焦>>安徽>>本頁
         
         
        [走馬安徽看崛起]江淮:持續發展無秘訣(圖)


        (2005-02-07 07:27:18)

        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楊偉鳴 謝慧敏


        江淮汽車生產車間

        沒有外資背景,沒有政策傾斜的特別關照,江淮大地上,奇跡般地冒出了一個“江淮汽車”。

        這個“江淮汽車”也確實不簡單。50%以上的產銷增幅,已連續保持14年。到去年底,銷售收入達到108億元。

        元月20日,記者來到了這家工廠。

        市場縫隙中的驚人一躍

        江淮集團常務副書記王東生說,十幾年前,作為江淮汽車公司的前身,合肥江淮汽車制造廠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1964年建廠后,既沒有國家的重大項目投入,也沒有國際大集團的支持。近20年,該廠汽車產量一直徘徊在2000輛左右,1990年更是跌入低谷,產量不足1000輛。

        1990年,現任董事長左延安上任。他盤點國內市場格局,發現重、中、輕、微、轎五類車型,均已被幾家大廠壟斷。

        江淮突圍,路在何方?通過市場研究,發現當時輕型、中型客車沒有專用底盤,只好用卡車底盤代替,既笨重又不舒服。一條小小的縫隙,讓他們看到了市場前景。于是,一個前瞻性的戰略啟動:開發客車專用底盤。

        他們吸納國際最先進的客車專用底盤技術,結合中國實際使用環境,進行技術創新,不到一年就自主開發出6米至7米系列的客車專用底盤,結束了我國客車底盤長期“以貨改客”的局面。

        底盤項目取得成功,江淮掘出第一桶金。隨后,他們開始發展整車,陸續推出輕型卡車、商務車、重型卡車等商用車型。

        江淮實現了由生存到快速發展的驚人一躍。1990年,集團全年產銷汽車953輛。3年之后,每年1萬輛車下線;時隔5年后,實現年產銷2萬輛目標;2003年9月,首次實現月產銷過1萬臺。

        十年邁了三大步。由當年年產不足1000輛,發展到去年銷售汽車13萬輛,銷售收入達到108億元,成為安徽省機械加工企業第一家“百億富翁”。在行業排名上從第29位一路飆升至第8位。

        別具特色的“40+4”

        有人說,江淮是快速發展的典型,每年產銷增長50%以上,速度不可謂不快。

        更多的人說,江淮是可持續發展的典型,這樣的增速持續14年,至今仍保持強勁勢頭。

        那么,這家企業長盛不衰的秘訣是什么呢?

        王東生說,“江淮的秘訣就是‘無秘訣’!

        眾多來江淮考察的企業家,無不交口稱贊江汽的企業管理。世界最超前、最先進的管理方法,在這里都得到了很好應用。如“看板管理”、“5S”現場管理、工作改善計劃和質量管理等。

        江汽始終倡導一種學習觀: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

        創業之初,左延安就提出建設學習型組織,確定了“系統思考,團隊學習”的理念,強調提高學習力。于是,便有了江淮特色的“40+4”模式!40”是每個員工每周工作40小時,另外的“4”則是學習4小時。

        或許這并非江淮首創,但可貴的是他們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每個周六的上午,全公司所有員工,分班集中學習4個小時,一個也不能少。而且這種學習也變成了職工發自內心的要求。

        江淮,是生產企業,也是一所學校。在4小時的課程中,排排坐變成了討論小組“圓桌會議”,演講式教學變成了案例研討、角色演練、各種游戲和野外訓練,講臺上的老師變成了“節目主持人”和“導演”。

        左延安認為,提高企業經營生產的競爭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僅僅靠引進幾十個碩士、博士就能完成。要改變組織力量小于個人力量之和的狀況,就要通過學習提高素質。

        管理層還要進行集體學習,這種集體學習又是一個建立共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一個主題詞:傾聽、理解、欣賞。王東生舉例說,一個企業就像是一座大樓,樓板之間隔著上下級,樓層之間隔著不同的部門,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房間里,管理者的任務就是把樓板、墻壁拆掉,讓大樓所有人住一個房間,以形成合力,提高搭配能力。

        王東生說,這就要求大家學會整體思維,每個人都不是中心,只是其中之一。

        職工成長路徑和寬帶薪酬

        江淮有個《員工成長路徑》。它明確規定:企業有技術、管理和生產三類崗位,可供員工任選。各類崗位檔次明確,任職標準清楚。這意味著每個員工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方向,選擇自己的發展目標。

        畢業于西安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的井小芳,2000年應聘進入江汽公司,選擇的是管理類職務。2001年的人力資源整合中,她申報助理管理師,經筆試和面試合格,并經民主評審通過后被聘任。去年,她在任職滿3年后,工作績效考核合格,并通過外語、計算機、管理能力及崗位應知應會等項培訓及考試,晉升為管理師。她下一個發展目標可以選擇兩個方向:其一是主任管理師;其二是三級經理、部門主管、直至進入高級經理層。如果業績出眾,學習達標,能力超群,每級晉升順利,9年后,她將有可能競聘包括總經理在內的高層職務。

        這種透明化的管理制度,讓員工能夠看到未來和希望,能極大地激發員工奮斗意識。與員工成長路徑相聯,是分配制度上的“寬帶薪酬”。稱之為“寬帶薪酬”,是因為這是一個組合式的分配,有著較寬的區間。這樣,無論是經理層還是員工層,各個層次人員職務的升遷和酬薪的升降,都取決于自己工作的業績,取決于公正評估的結果。

        公司決策層的工作,時刻處于廣大員工的監督和關注之下。打牢發展的根基江淮人常說一句話:每天進步一點點。

        王東生說,這個“一點點”,一方面使企業始終保持進步的狀態,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大起大落。

        1990年以后,江淮形勢日見好轉,企業職工也要求在分配上加大回報。這時候,企業領導人提出了解決分配矛盾的兩條原則:一條是有計劃按比例;另一條是存量相對固定,增量拉開差距。

        王東生說,有計劃按比例增長工資,既讓企業職工得到發展的實惠,同時又留有余地。存量相對穩定,減少了國企改革的陣痛和阻力;增量拉開差距,實現了效率優先。

        在左延安眼里,江淮是一座“大廈”。他說,大廈有三根支柱,第一根是技術創新,第二根是管理創新,第三根是制度創新。而企業文化則統攬整個大廈,使各組成部分有機地融為一體。打牢發展的根基,是江淮始終不渝的追求。

        這些年,他們在技術創新上穩扎穩打,在管理創新上步步為營,利用信息化推動管理現代化,建立了以MRPII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由供應商按計劃將材料直送生產線的重大變革,F在,當眾多的企業以江淮為目標時,江淮把發展的目光牢牢盯住了日本豐田。


        請進入東湖社區“中部論壇”發表評論>>

        [新用戶注意!在東湖社區發表評論必須注冊]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