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摘要
|
(2005-01-14 13:33:04)
|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1.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2. 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應當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方面應有不同的內容和重點,相互配合,全面推進。在不同地區還應體現地區特點,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3. 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學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又教育,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理想、倫理道德以及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同積極學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結合起來。高等學校要進一步加強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職業學校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規范國防教育,提高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繼續搞好軍訓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加強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嚴禁一切封建迷信和其他有害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及物品傳人校園。加強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工作,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社會各方面要為青少年提供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和德育活動基地,形成學鉸、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4. 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已成為推行素質教育中刻不容緩的問題,要切實認真加以解決。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監督檢查機制。要重視嬰幼兒的身體發育和智力開發,普及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
5.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不準擠占體育活動時間和場所。舉辦多種多樣的群體性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統籌規劃,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必要條件。培養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根據農村的實際條件和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學校的體育和衛生工作。
6. 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高等學校要求學生選修-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為學校美育工作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各類文化場所(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紀念館等)要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文化藝術團體到學校演出高雅健康的節目。農村中小學也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育活動。
7.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教育,使其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的制度。中小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動手能力;職業學校要實行產教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高等學校要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利用假期組織志愿者到城鄉支工、支農、支醫和支教。社會各方面要為學校開展生產勞動、科技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要加強學生校外勞動和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