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楊偉鳴 謝慧敏 曾遺榮
歷時39天,行程近萬公里。12月20日,“聚焦中部話崛起”聯合采訪活動在山西太原落下帷幕。
荊楚風起云涌,瀟湘戰鼓頻催,贛鄱紅旗獵獵,中原厲兵秣馬,三晉龍騰虎躍。中部,共和國的腹地,滿眼生機,孕育春的消息。
然而,仍有一種情緒,在記者心頭揮之不去。這就是——憂患。
“差距”二字仍在撞擊人心
這里,本是膏腴之地!昂䦶V熟,天下足”,中部不可謂不富庶。
這里,本是重鎮要塞!暗弥性叩锰煜隆保胁坎豢芍^不重要。
這里,曾是民主革命的發源地。武昌城頭的槍聲,推動古老民族走向共和。
這里,還是近代工業的搖籃。“漢冶萍”的煙火,催生了華夏大地上的新文明。
然而,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中部,在共和國經濟版圖上漸次滑落。
去年,中部六省人均GDP只有907美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5元,分別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3.8%和90.2%。
東部地區勢頭強勁,西部大開發緊鑼密鼓,東北老工業基地振翅騰飛;唯有中部處在沉寂之中。
中部怎么了?三億六千萬中部人在自省、在求索。
最令他們痛心的兩個字是“凹陷”。
最能體現他們心聲的兩個字是“崛起”。
“差距”二字,曾經猛烈地撞擊過湖北人的心。“差距”二字,仍在猛烈地撞擊著中部人的心。
想起了州委書記一番話
忘不了,一位河南老漢純樸的笑臉;更忘不了,歲月寫在老漢臉上的滄桑。
12月13日,河南武陟縣詹店鎮何西營村。記者走進一家農舍,遇到57歲的張春利。
聽說記者來訪,老漢笑指庭院里堆放的棉花和垛在屋角的糧食,一迭聲感謝黨的好政策。
今年,是老漢一家近10年來收獲最為豐厚的一年。
記者問:“這一年,你腰包里能落幾個錢?”
這一問,老漢的眼睛里露出了憂郁的神色!奥鋷讉錢?”他下意識地摸摸口袋,像是喃喃自語:“一年汗水,就落1500元!庇浾叽蛄垦矍暗倪@個家:低矮的屋檐,透著土墻的貧瘠;老掉牙的方桌上,堆放著零亂的雜物;鼻涕拖在小孫子的嘴巴上……“什么時候蓋新房呢?”記者有心打破眼前的尷尬。
誰知,這一問更絆動了老漢的心病:“蓋新房?就這樣的年景,少說也得20年!
20年!相對于一個民族的歷史,它實在太短;相對于一位農民的期盼,它實在太長、太長。
別以為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中部地區,家境如張春利者,何止千萬;家境尚不如張春利者,何止萬千。
記者憶起一件事。去年底,在恩施采訪,州委書記湯濤告訴記者,他年初到利川農村,沒想到,許多農戶的家,用破爛的篾笆做墻,用干枯的茅草做頂,屋子四壁透風,天穿地漏!澳阒绬?當時,在恩施農村,住茅屋、住巖屋的農民有多少?”他說:“5593戶,17707人。”
17707!這是一個催人落淚的數字。湯濤落淚了,于是有了大規模的“消茅”行動;周國知落淚了,于是有了“消茅”行動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記者的采訪本上,還記著江西省扶貧辦副主任饒耀明的一段介紹:江西有21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省沒有解決溫飽的人還有90萬之眾。遂川縣深山中的農民,大都一個月下一次山,小孩一個星期上一次課。
“貧困,幾乎是絕對的貧困,還在困擾中部的發展!闭f這話,饒耀明顯得憂心忡忡。
無盡的車流和孩子的眼睛
如果說,一輩子沒見過這么長的車隊,此話絕不夸張。
從太原到石家莊的高速公路,全程220公里。12月19日,記者驅車走了9個多小時。
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啊!卡車、大卡車、加長加寬的大卡車,一輛輛如蠅如蟻,一隊隊如龍如蛇,連綿數十公里,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一輛車向前爬動幾步,噴出幾縷黑煙;后面的車跟著滑動幾步,然后趴下靜等。
如此雄偉的車陣,只為一個字:煤。滾滾車流,拉走山西的原煤,也給山西送去大把大把的鈔票。
今年,山西省財政收入突破500億元大關,煤價上漲至少是原因之一。
這時,一個剛剛“存盤”的鏡頭在記者眼前“閃回”。兩天前,記者車赴汾陽。走在縣城的街道上,剛一開窗,強烈的煤煙撲鼻而來。街面上,屋檐兒蓬頭垢面。馬路邊,泥水混濁一片。其時,正值學校放學,一隊隊學生騎車而過。突然,一個小學生剎車停步,伸出稚嫩的小手,在眼睛上不停地揉來揉去……
也許,這是這座縣城里最普通的一幕;也許,這是三晉大地上司空見慣的鏡頭。從太行到呂梁,我們走過一片片的城區和村莊,煤煙的籠罩如影隨形。
這情景,在中部其他省份也不鮮見。急切盼望崛起的中部人,把眼光不約而同地投向當地的資源。湖北的磷礦、湖南的有色金屬、江西的稀土,不少地方正在為無序的采掘付出高昂的代價。
還有環境的代價,包括孩子的眼睛!無盡的煤車碾過石太高速,沉重的車輪碾過記者心頭。
景德鎮的困惑和老陳醋的窘境
一個在江西,一個在山西。一個是產地,一個是產品。景德鎮和老陳醋,曾經輝煌了一個又一個世紀。
自打北宋真宗皇帝賜名以來,在無數光環織就的錦被中,景德鎮安享千年。然而,待一夢醒來,面對市場經濟的滔天濁浪,它困惑了。當“瓷都”這個鐵定屬于景德鎮的榮譽旁落之時,它甚至憤怒了。
但是,市場不相信眼淚。作為景德鎮生命之源的陶瓷工業,去年的產值只有20億元,占全市GDP的8%。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潮州制瓷業如今已坐擁1萬多家民營企業,去年銷售額達116.8億元,出口6.43億美元,陶瓷年產值占全市GDP的47%。
山西老陳醋也面臨同樣的情景。帶著黃土高原的血脈,沿著古老的工藝流程,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熏醅”,再慢慢地流進半封閉的木槽……從洪武年間流到21世紀,它似乎沒合過眼、沒打過盹。但當它睜大眼睛,打量這個全新的世界,卻不禁茫然。
山西,現有老陳醋生產廠1100多家,年產醋20萬噸,銷售收入僅4億元;而以生產香醋聞名的鎮江恒順集團,一家企業年產醋7萬噸,一年銷售收入就達3億元。去年,恒順集團收購山西四眼井醋廠,謀劃進軍山西食醋市場,著實讓悠悠千年的老陳醋驚出一身冷汗。
這是怎么了?多少世紀以來,景德鎮的陶瓷和山西的老陳醋,無疑是各自領域里的“珠穆朗瑪”。它們不僅是中部文化的極品,而且是整個華夏文明的精華。然而,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它們似乎有些手足無措;面對工業文明的浪潮,它們似乎顯得步履蹣跚。
有識之士分析,它們身上,一個共同的癥結是,把歷史的積淀變成了現實的包袱。一個在藝術的象牙塔里自我陶醉,一個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里自得其樂。濃厚的“內陸意識”,捆住了它們創新的手腳。在它們自我陶醉、自得其樂的時候,對手已悄然超越。
在景德鎮的一座瓷器大市場,記者看到一對精致的鼻煙壺。捧起來細瞅,不見景德鎮的印記。問店主,方知來自潮州。記者問:怎么賣潮州貨呢?“潮州現在是瓷都了!闭f這話,她壓著深沉的憂郁。
憂患,深深地潛藏在中部人的意識里。
三個效應的怪圈
10年前,在察覺到中部與東部沿海發展的差距時,許多人的第一感覺是驚訝。
今天,我們面對的事實是,差距不但沒有縮小,而且還在擴大。
早發展贏得的市場先機,使東部沿海具備了集聚勞動力、資本和高新技術等要素的更大磁力。
遲發展的必然效應,是經濟的逐步邊緣化。由于經濟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改革開放初期的遲發展還會滯后影響到現在,以致使差距進一步擴大。
這就引導出一個難以逃避的結果:快者更快,慢者更慢;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遲發展效應-滯后效應-馬太效應。中部的發展,面臨的是這三個效應的怪圈。
這是中部最深沉的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