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長江日報
用“google”搜索“中部經濟”,約有368,000項查詢結果,學術論文俯拾皆是。
“近兩年,理論界聚焦‘中部經濟’,掀起上世紀80年代后,第二次研究熱潮!苯,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李光評價。
今年5月,由科技部發起,首屆 “中部區域創新論壇”在漢舉行。北京和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中部五省,近200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代表,齊聚江城,共謀中部崛起方略,成立中部發展專家委員會。
會中,“中部區域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國家科技部首個軟科學中部專項亮相。
其總報告序言提到:“自去年,國務院部署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第一次將中部區域研究納入規劃專題,反映國家對中部地區發展問題的高度關注!
幾乎同時,在重慶,全國區域經濟學會年會開幕,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所拿出“十一五”規劃國土規劃草案。
草案提出我國要著力發展“七區四帶”,“七區”即“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北、西南、西北、中部”。
“過去,‘中部區域經濟’幾乎未進入國家級權威研究所視野。”武漢長江經濟研究所所長溫強洲介紹。
近年,在中部本身,“中部經濟”研究尤其熱鬧。眼下,武漢好幾座高校爭報相關學科博士點。
19日,華中師大傳來消息:明年,武漢將承辦“全國區域經濟學學科發展研討會”,這是中國區域經濟學界最高級別研討會之一。
自我國確定“區域經濟”為國家二級學科,中部地區首次承辦這個領域的學科盛會。
這股研究浪潮,似曾相識。
1985年,我國學術界開始嘗試將中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
“七五”期間,沿海經濟漸入佳境,又逢三峽工程提上日程,“長江開發”火極一時,中部各省都高唱“中部崛起”。
溫強洲回想當年,“各省理論界所謂的‘中部崛起’,更多指自我崛起,各自為政,少有合音”。
1999年,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地區面臨邊緣化,中部理論界彌漫失望情緒:“不東不西,不是東西”。
“長時期以來,參加全國性區域經濟會議,拿著‘中部經濟’研究作品,很難在大會上發言!睖貜娭薷袊@。
幾年轉眼即逝,隨著“西部大開發”實踐深入,人們意識到沒有中部作“支點”,國家難“翹”起西部。
張培剛教授,國際“發展經濟學”創始人之一,再提“牛肚子”理論。
1971年冬,張培剛在湖北放牛,一頭大水牯牛突然陷入泥沼,大家抓住牛頭、牛鼻子,使勁往上拉,牛身反而逐漸下沉。后來,十幾位農民幫忙,拿幾根粗木杠,墊起牛肚子,配合抓住牛鼻子和牛尾巴,齊心協力,將大牯牛拉出泥沼。
他由此建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能齊步走,但也不能差別過于懸殊,中部這個“牛肚子”不能相應地及時崛起,則全國經濟不可能起飛,進而持續協調發展。
“中部崛起誰牽頭”,中部學者尚無定論,不過有一個“當務之急”,大家比較有共識:中部諸省當實行區域一體化,以交通、旅游、金融等領域為突破口,協同共進。 (記者楊菁 王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