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用戶名:
        密碼:
        全文檢索:
        責任編輯:黃斌   羅偉  王淳
         圖片 | 視頻 | 手機互動
         
        首頁>>新聞專題>>2004>>聚焦中部話崛起>>中部聚焦>>本頁
         
         
        通江達海,領跑中部崛起——湖北尋求優勢轉化率先發展的新路子


        (2004-12-13 17:42:26)

        來源:山西日報

            “九省通衢”,描述著這里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

            “湖廣熟,天下足”,講述著這里曾有的繁茂和富庶。

            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有著昨天的輝煌和今天的悲壯。

            在多年來形成的區域經濟格局中,湖北始終沒有邁過這道坎:區位優勢沒有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市場優勢,資源優勢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

            湖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亞莉說,湖北與中部其它五省一樣,是我國“二元結構”最為突出的區域,加快農業工業化的焦點,重點在中部:這里是我國傳統產業密集區,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難點和重點也在中部。

            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決策,把中部省份推到了抉擇的關口。湖北在問:

            湖北在哪里———為加快發展尋求新的定位

            在全國的經濟大局中,湖北占有什么優勢呢?

            從2003年的工業化程度和人均GDP指標看,在全國31個省市中,湖北屬中上水平;從改革開放和新經濟的水平看,湖北屬中后列。在中部六省中,湖北GDP、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居第二位,地方財政收入列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比其它五省平均水平高出24.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居第一位。

            在今年7月召開的省八屆五次全會上,湖北省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全省經濟發展三年有明顯變化,五至七年有大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確立這樣的定位,源于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

            湖北省委副書記鄧道坤說,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一次次帶給湖北騰飛的夢想,但過分倚重自然資源優勢的發展戰略會妨礙飛翔。失去的機遇教訓深刻,面臨的機遇要珍視。

            今年10月中旬,湖北省省長羅清泉率領由部分市州和省直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代表團赴上海、浙江學習考察,尋求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下的多種形式合作。省政府在浙江還舉行了浙江在鄂企投資簽約人會,簽訂經濟合作項目85項,投資總額125億元。

            在這之前,湖北省委、省政府組織領導干部到浙江、廣東考察學習,他們認為,與發達地區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發展水平、發展能力,尤其是思想觀念存在很大差距,要縮小差距,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習先進,奮起直追。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的力度,開放的程度和發展的速度。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建設現代農業——用工業化巨手托起農民致富之路

            湖北宜昌市,有一家初具規模的生豬屠宰及低溫肉制品加工企業,今年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利潤6600萬元。公司總經理潘廣輝說,為了給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去年,湖北省委書記、省長來公司現場辦公,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屏障,允許公司在全省建立商業連鎖店,這將有利于推進公司形成生豬收購、屠宰分割、低溫肉制品加工、物流配送及商業連鎖銷售的綜合配套產業體系。

            這家公司是由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宜昌一家企業合資組建的宜昌雙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建成投產后,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

            雙匯食品有限公司的建成投產,延伸了宜昌農業產業化的鏈條,成為一臺帶動農民增收的“發動機”,所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約10.7億元。

            廣闊的平原,星羅棋布的湖泊,宜人的氣候,是大自然賜予湖北農業優越的生產環境,但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農民卻承載著太多的憂愁,華中農業大學李崇光教授認為,湖北雖然大宗農產品產量大,但深加工系列產品少,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不發達,產業鏈沒有得到有效的拓展,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于靠天吃飯的階段,2003年,湖北省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91。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現代大農業上,湖北省提出,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以農村產業化促進工業化培育龍頭企業,經過3—5年的努力,使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企業分別達到20個、200個和3000個以上,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值之比達到11.5。

            工業興省——“頂天立地”與“鋪天蓋地”并舉,推進新型工業化

            今年前10個月,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現利潤50億元,年產量預計可達1000萬噸,未來幾年通過改擴建將把生產能力提高到1400萬噸;

            由中國東風汽車公司與法國雪鐵龍公司合資興建的神龍汽車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今年啟動,設計目標是30萬輛轎車,40萬臺發動機;

            在湖北、像武鋼、神龍這樣的大型企業正在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

            湖北省堅定不移地走工業興省之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爭取到2008年左右,形成汽車生產能力100萬輛,鋼生產能力2000萬噸,煉油和石化產品生產能力1500萬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5%以上,培育市場主體,既抓龍頭企業,也抓中小企業,使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全省組織實現“三個一工程”。三個一律。在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凡是可以下放的權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費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簡的審批一律精簡。

            三個一批。在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方面,把一大批國有企業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業,一批國有骨干企業轉制成民營企業,一批民營企業培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三個一百。在加快發展方面,按照“扶強、扶大、扶優、扶高”的原則,重點支持100個大型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培育100個有發展潛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重點推進100個工業重點建設項目。

            武漢重型機床廠所在的武昌區中北路有這樣幾個稱謂:工業街、名牌街、破產街、商業街、八里洋街!捌飘a街”意味著企業的發展走進了死胡同。如今,走投無路的武重迎來柳暗花明,在原廠址建設外商投資商業園,成功地引進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新武重”則擬轉戰郊區建廠,再造“中國重型機床制造基地”。

            湖北一方面借國際資本整合國有存量資產,振興老工業基地,支持裝備制造業升級,促進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另一方面,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誕生,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布局。

            一主三化——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當體操成為一個城市的節日時,這座城市就找到了一張遞給世界的名片。今年10月,湖北仙桃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仙桃國際體操節暨國際體操精英邀請賽。500多位中外客商云集仙桃,簽約95個,協議引資25.4億元。中國體操之鄉,這是仙桃著力打造的5張名片之一,仙桃市委書記馬清明說,仙桃還有四張名片:湖北溫州、武漢后花園、中部投資洼地、輕紡名城。

            仙桃推行“1+X”的改革模式,除辦好一家國有控股公司外,其它60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整體改制,全部轉化為民有民營,6萬多名國企職工全部轉變身份,民營經濟成為投資主體、稅收主體和就業主體。近3年來,仙桃市協議引資92.5億元,實際到位60多億元。聯合利華、BBA公司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進入仙桃。

            湖北縣域經濟創造的GDP占全省總量的47%,全省縣市財政收入占全省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幾,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是湖北經濟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

            湖北省提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縣域經濟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的“一主三化”方針,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

            依靠產業集中,鑄就縣域經濟發展優勢,湖北走了三步棋:一是武漢周邊及江漢平原等產業基礎較好的市縣重點開發,形成支持武漢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的產業密集地帶;二是以26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為重點,進行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建設現代制造業密集區;三是發揮大工程和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形成新的加工密集區。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在中部崛起的時代洪流中,湖北將乘著新型工業化的時代之風,展翅高飛。(記者崔新龍)
         


        發表評論  
        請進入東湖社區“中部論壇”發表評論>>

        [新用戶注意!在東湖社區發表評論必須注冊]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