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楊偉鳴 謝慧敏

從南昌市區往北,過八一大橋,車行不過幾公里,就可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工業新區。
昌北,過去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江西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前沿陣地。
坐落在這里的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其驚人的發展速度,被稱為江西的“浦東”。
以跳躍和跨越為品格
在開發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一組數據:今年前10個月,該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9.3億元,財政收入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5%和37.1%。
管委會副主任蔡志遠告訴記者,開發區實際起步不過3年。
始建于1992年的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省首家省級開發區。
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該區的發展歷經坎坷。建園后的9年里,只開發了0.8平方公里,落戶企業寥寥無幾,全區財政收入只有4000萬元,在全國開發區中列倒數第二位。
2000年,該區被批準為國家級開發區。
2001年,江西提出以大開放為主戰略的發展思路。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發力。
是年,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18億元,同比增長92%;國內生產總值逾12億元,同比增長33%;實際引進外資1016萬美元,同比增長3倍多。
2002年,開發區實現了新的跨越。生產總值28.7億元,同比增長156%。實現財政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92%。合同外資、實際引進外資、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入、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在全國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名列第一。
去年,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70%以上的增長。
3天引進一個項目,一個月開發1平方公里。至今,開發面積已擴展到40平方公里,引進企業157家。
跳躍和跨越成了昌北的品格。人們把這里的發展速度稱為“南昌速度”。
從“X-Y-Z=A”到“A=X+Y+Z”
2001年,江西的決策者作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判斷:江西正處于一個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是因為,沿海發達地區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開始產業轉移,江西與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毗鄰,完全可以做沿海產業轉移的承接基地。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發揮規模效益,江西注意規避先發地區走過的彎路,將所有工業項目集中于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臨贛江、北鄰昌北機場,三條國道在此交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
此時,開發區面臨兩條道路。一條是走“小快起步,滾動發展、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傳統之路;另一條是走“以大開發迎接產業轉移”的超常規發展之路。
管委會主任湯成奇說,長期以來,開發區的建設一般發展程序可以用方程X+Y+Z=A表示。其中,X、Y、Z、A分別代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和經濟總量增長。常規求解是X-Y-Z=A,即先根據自有資產和引進資金的多寡建設基礎設施,再招商引資,然后落實項目開工開業,最終實現園區經濟總量增長。
湯成奇認為,走傳統之路,發展穩妥,但速度太慢,可能錯失機遇。
基于這種判斷,湯成奇提出了破解方程的全新思路:運用逆向思維,列倒解方程為A=X+Y+Z。也就是說,根據各種條件和可能確定“三年翻兩番,五年翻三番”的超常規發展目標,再以創新的理念和超常規的舉措,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招商引資、項目開工等難題,從而加快開發,引鳳筑巢。
從正解方程到倒解方程,開發區的領導者經歷了一次觀念的飛躍。
巧婦善為無米之炊
搭建招商引資平臺,面臨一個繞不過的坎:錢從哪里來?
蔡志遠介紹,按當時水平,每開發1平方公里,大約需要1.5億元的投入。而當時開發區賬上資金只有500多萬元。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擺在開發區領導者面前的嚴峻現實是:靠客商先墊資金,不可能;靠財政投入和政府支持,不現實;找銀行貸款,無門。
真的無門嗎?湯成奇說,既是巧婦,就該善為無米之炊。
一個機會來了。2001年,江西與清華大學合建清華(江西)科技園。區管委會借此項目,多方籌措6000萬元啟動資金。
怎樣讓這一筆錢用出雙倍的效果?湯成奇巧思奇謀,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
于是,在開發區里,這邊削山取土,那邊填土平地,一個項目的錢,整出了兩個項目的地。不到40天,完成了清華科技園的土方工程。然后,再用這片開發好的土地去貸款,開發新的土地,招商引資。
緊接著,區管委會成立了注冊資金為1.4億元的投資公司,由區管委會劃撥土地給公司變現后向銀行融資。如此形成“雞生蛋,蛋生雞”的良性循環。
就這樣,過去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標準廠房;過去的野路荒徑,變成了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通衢大道;過去的村莊農舍,變成了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公寓。
從“龍頭”落戶到產業“群居”
2002年,全球第三大制冷巨頭格林柯爾來到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
這是一個重要的契機。但如果滿足投資方的要求,開發區要虧8000萬元到1億元。
湯成奇提出:據投資者的要求確定政策。結果,一筆看似“虧本”的生意,開發區人別有見識,義無反顧。
其實,他們眼睛盯的是格林柯爾落戶之后。格林柯爾的入駐,給開發區增加了一張靚麗的名片。近兩年來,他們拿著這張“名片”,以家電產業為突破口,把招商引資的目光瞄準在重點地區、重點企業。
去年4月初到6月,正是“非典”肆虐的招商淡季,開發區一位副主任親自帶隊,自帶干糧,自備車輛,自帶體檢健康證明,先后6次赴寧波奧克斯集團考察洽談。幾經周折,終于把在全國空調業排名第三的奧克斯引來南昌。
如今,格林柯爾一期工程已經投產,形成150萬臺的空調生產能力;奧克斯一期工程生產線將于12月投產,同樣形成150萬臺空調生產能力。
兩大空調生產巨頭的進入,產生了強烈的集聚效應。緊隨其后,LCOS背投電視、深圳先科VCD、臺灣Neso公司LCD液晶顯示器等境內外有實力的家電企業,爭先恐后,落戶昌北。省內外30多家家電配套企業也隨之跟進。
目前,一個極具特色的現代家電產業生產基地正在該區逐步形成,并由此構成了該區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強力增長極。
有人預言:南昌有望成為國內繼順德之后的又一家電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