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稱夷陵,有2400多年的歷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楚文化和巴人文化的發祥地,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國古代民族團結使者、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均出生在這里,自秦、漢以來,宜昌就是歷代州、府所在地。全市共轄五縣三市(縣級)五區、93個鄉鎮(街辦)、2719個村,總人口414.93萬人,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 61. 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33. 8萬人。宜昌地處秦巴山脈和武陵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有山區、平原、丘陵,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宜昌城區。早在1876年簽訂的《中英煙臺條約》中宜昌就被辟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意、日等國先后在這里設立領事館。建國以后,國家在宜昌興建了30多家軍工企業和一批重點企業,是鄂西湘北渝東的區域經濟中心。1994年宜昌被國務院批準為沿江開放城市,并被列入長江三峽經濟開放區。在長江經濟帶中,宜昌東接武漢,西連重慶,是東部發達的經濟科技與西部豐富資源的結合部,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中線進入西部的起點,也是湖北“大三角”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電站就在宜昌城區,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僅離城區38公里。
長江黃金水道流經市城232公里,宜昌港口為長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為全國四大煤炭中轉港之一。318國道橫貫全境,宜黃高速公路延伸至三峽壩區,焦柳鐵路在枝城與長江交匯,三峽機場是全省重要的航空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宜昌將新增沿江鐵路、沿江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以及川氣東輸工程等四大通道,構筑了溝通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宜昌物華天寶,地靈人杰,資源富集,最有代表性的有水能、礦產、生物、旅游四大優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