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用戶名:
        密碼:
        全文檢索:
        責任編輯:黃斌  雪瀾  羅偉
         圖片 | 視頻 | 手機互動
         
        首頁>>新聞專題>>2004>>聚焦中部話崛起>>專家視點>>本頁
         
         
        中部崛起切忌急于求成


        (2004-11-13 17:44:51)

        □張先國 李永升

        騰飛的東部和大開發的西部一度讓中部地區略顯沉寂,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讓中部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備受鼓舞。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指出,實現中部崛起,必須扎扎實實打基礎,切忌急于求成,頭腦發熱,更不能亂鋪攤子,靠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來換取數量的增長。

        我國市場經濟已邁向制度化的新階段,實行普惠制與國民待遇已成為基本準則,中部崛起不能寄望于優惠政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從實際出發,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老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眾多,所有制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協調,三農問題突出,市場化程度低,外向型經濟比率低,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亟待優化,投資增長緩慢,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深層次矛盾在中部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就是中部地區的實際,中部崛起不可能脫離這個實際,更不可能回避矛盾。

        不少代表提出,加快中部發展,政府是前提,企業是主體,環境是關鍵,人才是根本。中部不可能短期內縮小與東部的經濟差距,對各級政府而言,“要有目標,但不能壓指標;要比較,但不能盲目攀比;要有緊迫感,但不能浮躁”,但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開放深度和工作落實力度等方面,中部要樹立超越的勇氣。

        看清問題的同時也要看準機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際產業和資本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東部地區產業也加速向中西部轉移,大企業大集團競相實行跨地域擴張。這給中部地區加快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帶來有利條件,能否承接國際國內的物流和資金流,這是中部崛起的關鍵所在。

        代表委員指出,中部要崛起,突破口在于“改革體制、改善環境、改進作風,培育市場主體”,著力點在于扎扎實實打基礎,不能好高騖遠,更不能虛張聲勢。

        作為糧食主產區,中部地區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同時要搞好鄉鎮配套體制改革,促進農村社會全面發展。中部工業要崛起,必須緊緊抓住結構調整不放松,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權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

        誠如許多代表所說,只有發展基礎夯實了,中部崛起才有可能實現,否則,“中部崛起”只是懸在半空的夢想與口號。

        來源:江淮晨報  (時間:3月9日


        發表評論  
        請進入東湖社區“中部論壇”發表評論>>

        [新用戶注意!在東湖社區發表評論必須注冊]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