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謝慧敏 曾遺榮 楊偉鳴

武漢東湖梨園廣場
1995、1997、1998、2003……上海、江蘇、山東、河南、浙江、安徽、廣東……
9年,10多個省市。一次次地取經、反思;一次次地加油、奮進。
為了實現“中部崛起”的目標,湖北仿佛一只浴火的鳳凰,伴著陣痛尋找催生的力量。
破冰之旅:首次直面差距
1995年6月29日,沐浴著初夏的余暉,一架民用客機悄然駛離黃浦江,飛向漢水之畔。
舷窗外,云翻霧涌,群山一掠而過。
機艙內,24名乘客心情凝重,腦海里掀起萬頃波瀾。
這24名乘客,是由時任湖北省委書記賈志杰率領的黨政代表團。他們剛剛結束對江蘇和上海的考察!棒~米之鄉”、“九省通衢”、“惟楚有才”……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厚實的人文底蘊,曾讓湖北人倍感驕傲。
武鋼、二汽、三峽工程;“長江”音響、“希島”冷柜、“荷花”洗衣機……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成就了湖北作為我國現代工業發源地之一的地位。
然而,沿海地區借改革開放機遇迅猛發展的態勢,讓有識之士明顯察覺到了湖北退坡的“疲態”。
199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把干部們帶出去,實地考察湖北與沿海的差距。
在江蘇、上海,湖北人邊走邊看,邊看邊問,不知不覺,過去那種良好的自我感覺沒了,臉上開始發燒了。
過億元的企業,江蘇僅蘇州一市就有225戶,而湖北只有23戶。張家港市港區建設,一口氣投入7億元,手筆之大,湖北望塵莫及。
1985年,湖北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江蘇的60.8%;到1995年,這個比例變成了46.3%。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看滬蘇,想湖北,大家既震撼又焦急。
返漢的第四天,省委、省政府召開總結大會。就在這次會上,省委提出一個新的判斷:與沿海地區比,湖北最大的實際是發展不夠,造成發展不夠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解放不夠、工作落實不夠。
正視差距、奮起直追。一場圍繞“三個不夠”的大討論隨即展開。
水果湖被攪動了。荊楚大地,處在新的嬗變中。
滬蘇行給了湖北一副清醒劑。
魯豫行:推進農業產業化
湖廣熟,天下足。農業,湖北人常常引以為自豪。
自豪中卻有掩飾不住的憂慮:農業形不成規模,農產品上不了檔次,農民增收難。
因此,當同屬農業大省的山東與河南將農業產業化舞得熱火朝天時,湖北人動心了。
1997年仲春時節,湖北省委省政府代表團抵達魯豫,考察兩省的農業產業化模式。
從膠東半島的漁業養殖基地到中原腹地的肉牛一條龍產業鏈,從萊陽龍大到漯河雙匯……3000公里風塵仆仆,人們眼界大開、思路大開。
同樣面臨人口增加與耕地有限的矛盾,山東的人均糧食產量卻比湖北高出70多公斤,水產品、蔬菜產量比湖北高一倍,水果總產更是高出9倍之多。
同居內陸腹地,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均不及湖北,但河南僅一個農業加工企業雙匯集團,就能實現年銷售收入24.6億元,利潤2.1億元。
一組組數據,讓來自“魚米之鄉”的湖北人汗顏之余,也備受啟迪。
觀魚歸來忙結網。魯豫歸來,大家開始琢磨湖北的農業產業化!皾M天繁星”不如“一輪明月”。參照山東發展優勢主導產業的經驗,鄂州提出,以“公司+農戶”、“基地+農戶”模式,把處于星星點點狀態的水產品生產集結成拳頭,做成大產業。
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念各的“致富經”。比照河南建商品基地的思路,黃岡精心布局農業產業:黃州抓菜籃子,羅田抓板栗,蘄春抓中藥材。
全省農業發展思路悄然更新:破除小打小鬧的小農意識,樹立現代規模經濟觀念;組建龍頭加工企業、走聯合之路,提高專業化水平;發展中介組織,用抓現代工業的辦法抓農業……
學魯豫,看湖北,推進農業產業化,向經濟強省跨越。在差距與反思中,湖北農業確立了新的坐標。
浙皖行:催生民營經濟大發展
如果說魯豫行讓湖北人認識了農業產業化的魅力,那么,一年后的浙皖行,則讓湖北人強烈地感受到了民營經濟的蓬勃活力。
出發前,民營經濟在湖北還是個頗有爭議的名詞。“國有改民營,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流失”、“國有企業按規矩辦事,民營企業都是瞎搞。”各種非議如影隨行。
1998年5月,湖北黨政代表團考察溫州。溫州人說,當外界對“溫州模式”姓“資”姓“社”爭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溫州內部卻很平靜!罢l有精力誰爭去,我們得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闭憬瞬恍嫉目跉庾尯比梭@訝,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勢頭更是令湖北人震撼。
義烏,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年商品吞吐量達140多億元。而如此大的商源,居然來自當地農民自發組建的小商品市場。
靠2000元起家的杭州傳化集團,1996年的綜合銷售額達5億元。老板說,國有企業職工端“鐵飯碗”,集體企業職工端“泥飯碗”,我們的職工端“玻璃飯碗”。你有多大能耐,應得到多少收益,一清二楚。
這是一種源于機制的旺盛活力,這個機制就是民營經濟機制。一路走,一路看,大家的思路豁然開朗。
考察歸來,省委領導總結說,民營經濟天然就是姓“市”的,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當年5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一個全新戰略:縣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安粻幷、不空談,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圍繞發展干!闭阃钪,為湖北民營經濟發展帶來和風細雨。
借火行動:來一次思想大解放
2002年12月23日,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從會場出來,大家的心情如同歲末的天氣一般,異常冷峻。
會上,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省統計局向與會代表提供了兩份調查報告:《湖北經濟與沿海三省的比較研究》、《湖北經濟發展與中部各省比較》。
差距,是兩份材料共同的主題。與沿海省份比,我們的差距在拉大;與中部省份比,我省部分經濟總量指標位次在后移!丁安罹唷倍肿矒羧诵摹,2003年元月2日,湖北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的稿件,以異乎尋常的沖擊力,將“差距”的信號傳遞給6000萬湖北人。
直面差距,需要反思,更需要借鑒。陣痛尚未消除,湖北便踏上了新一輪“借取火種,燃亮自己”的取經之旅。
元月2日,湖北日報4名記者兵分兩路,分赴浙江、廣東采訪,率先拉開“借火行動”的序幕。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俞正聲帶領各市州和省直有關部門“一把手”,乘機直抵溫州。此行目的是:學習考察浙江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經驗。這是一次更高規格的“借火行動”。
更具深遠意義的“借火行動”發生在下半年。帶著省委的囑托,7月18日,全省30名縣市“一把手”遠赴浙江掛職、貼身學習浙江經驗!耙惶柟こ獭薄ⅰ安莞洕、“塊狀經濟”,一個個帶有鮮明浙江特色的思想種子,經掛職干部撒播,開始在荊楚大地生根、發芽。
9月,又一次高規格的“借火行動”啟航。俞正聲帶領各市州黨委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改革開放前沿廣東考察學習。
在比較中反思,在借鑒中奮進!敖杌鹦袆印,為湖北借來了思想大解放的“火種”,取來了經濟大跨越的“真經”。
11月上旬,省委八屆四次全會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通過改革,使一批大型國有企業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使一批國有骨干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使一批民營企業成為湖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星星點點的火種,已成燎原之勢。荊楚大地上,“崛起”之聲正在變為一陣陣奠基的鞭炮,一個個興起的項目。
相關專題:聚焦中部話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