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周芳 實習生黃育文
今年3月,對熱切思發展的中部人來說,是一個期待已久的春天,“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第一次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中部凹陷的危機
102.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63億的人口,鄂豫皖湘贛晉中部六省,承東啟西,接南連北,堪稱中華神州的心腹之地。
然而,當東部開放蒸蒸日上、西部開發熱浪襲人、東北振興振奮人心時,心腹之地的中部地區卻略顯寂寥。
武漢理工大學中部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2002年,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在1996年基礎上分別上升0.83、1.1、0.43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卻下降1.01個百分點;中部五。ú话ㄉ轿鳎┑腉DP總規模與環渤海五省市的差距由1996年2154.1億元擴大到2002年的5892億元。
落后的數字背后,透露出中部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騰飛的背景下,中部經濟發展勢頭明顯偏慢,中部與東部的差距急劇擴大。
焦灼的眼神,流露在每一張渴盼發展的中部人臉上。
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伍新木擔憂地說:“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東北、成渝加快區域整合的背景下,中部有被離散化、邊緣化、孤立化的危險!
省社科院副院長陳文科認為,中部陷入了尷尬境地,不僅在基建投資、財稅收入、金融體制和對外開放上長期處于劣勢,而且本來就稀缺的要素資本也大量外流,學者們擔憂的“中部凹陷”現象在某些方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部有優勢有條件快速發展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指出:“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政策的春風拂來,中部能抓住機遇奮起直追嗎?“中部地區有優勢、有條件快速發展!蔽錆h理工大學中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樹華激動地說,面對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度推進、世界性產業轉移由我國沿海向內地延伸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部地區“承東啟西”,既是東部地區謀求發展的腹地,又是西部地區開放的前沿,占據天時地利優勢,奮起正當其時。
在過去的一年里,胡教授領隊70多名博士生完成了國家科技部的重大軟科學項目“中部區域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摸清了中部的“家底”。他們把中部的“家底”提煉為“一二三四五”:一個城市群,中部現有147個城市,以武漢為龍頭的中部城市群正在形成;兩大經濟帶,是沿長江、沿京廣線分布的兩大經濟帶;三大平原農業,兩湖平原、黃淮平原、鄱陽湖平原培育著棉花、雙低油菜、小麥、水稻等優勢農產品;四大高科技產業,是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生物醫藥產業;五大支柱產業,以汽車為龍頭的機電制造業,以鋼鐵為重點的材料工業,以農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輕紡制造業,以水電為重點的能源電力工業,以金融、物流、商貿為主的特色第三產業。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博導徐勇則把中部崛起的有利條件概括為,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突出的綜合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優勢。
他說,區位優勢體現在中部承東啟西、接南連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特別是它的鐵路、公路和河流密度居全國前列,對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全國范圍的流動,發揮重要作用。
綜合優勢體現在中部是資源較豐富的綜合經濟體,自然資源、國土資源、旅游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異常豐富,還有大量的其他生產要素。
放眼中部,這片山川秀美的沃土,承載著我們曾經的驕傲和今日奮起的“底氣”。
中部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基地,去年全國10個糧食產量接近或超過200億公斤的省份中,中部占4個;中部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色金屬和化工礦產資源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中部是國家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僅中部五省就集中全國20%的科技人員和21%的高等院校,人力資源豐富,能夠為中部崛起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中部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生態資源豐富;中部是長江、黃河的主要腹地,湖泊密集,擁有三峽、葛洲壩、三門峽等大型水電工程,水利可開發資源占全國的9.9%,水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水電工業基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楚文化、湖湘文化、徽學、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文物古跡多,各省都有名山名水,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特色產業優勢則體現在中部地區是我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已經建立起汽車、機電、能源、冶金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能源工業、原材料加工業、制造業在全國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
專家為“崛起”建言獻策
關于中部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張培剛有個生動形象的“牛肚子理論”。
他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問題不少,就像一頭陷入泥沼的老水牛,你想讓它起來,單靠牽牛鼻子,拉牛尾都不行,還是農民有辦法,用一個竹杠撬牛肚子,幾個動作配合立即解決了問題。沿海發達地區是牛鼻子,西部是牛尾,中部正是牛腹。
為撬起“牛肚子”,專家們紛紛建言獻策。陳文科說,為改變“東部高速、西部提速,中部徘徊”的區域發展格局,建議中央對中部地區實行適度傾斜政策,包括盡快制定中部區域協調發展規劃以及長江中游區域發展規劃,優先扶持老工業基地和老農業基地。
伍新木認為,中部最大的劣勢在于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不好,近年雖有所改善,但較東部地區仍有很大差距,中部要崛起,必須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
胡樹華建議國務院成立中部發展辦公室,規劃、協調中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盡快成立中部省份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中部各省的溝通和協作,推進中部地區經濟一體化,包括市場融合、金融互通、人才流動和信息網絡一體化;定期舉辦中部論壇,將中部崛起戰略納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制定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戰略,如,實施三農扶持政策,在中部建立“農業特區”,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力度,建立中部證券交易中心;爭取國家的支撐性項目和企業落戶中部,帶動中部經濟的發展;中央制定支撐中部發展的財政政策,如長期國債、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性建設資金的運用適當向中部傾斜。“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板’,只有‘腰板’直了,才能走得正、走得穩,經濟才能健康協調發展!焙鷺淙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