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周芳 實習生黃育文
“湖廣熟,天下足”,講述著中部地區曾有的繁茂和富庶。
在短缺經濟時代,魚米就等同于“財富”;但在供求基本平衡或者相對過剩時期,“魚米之鄉”卻為“魚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凹Z食大省、財政窮省”的現實背后,是中部人的聲聲嘆息。
負重前行的中部人渴望發展,更渴望崛起。
思考中部崛起所面臨的挑戰,一個關鍵且刻不容緩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中部,如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穩步邁進農業現代化?
“魚米之鄉”的憂愁
廣闊的平原、星羅棋布的湖泊、宜人的氣候,大自然慷慨賜予了中部優越的農業生產環境;赝@片美麗的土地,她卻承載著太多的憂愁。
歷經近十幾年里一撥一撥的賣糧難,一撥一撥的糧食降價,中部產糧大省的農民始終默默承受著風險和壓力。
武漢理工大學中部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雖然中部農業生產總值呈上升趨勢,但中部人均農業總產值與東部的差距越來越大,與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從1995年到2002年,中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國農民人均收入。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鄧大才曾對中部種糧農民收入作過分析,數據清晰顯示著種糧利潤的下降。
他說,1995年,中部五。ú话ㄉ轿鳎┺r村家庭人均種糧利潤為502.91元,只占同期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577.7的31.88%,2002年中部五省家庭人均種糧利潤113.12元,僅占同期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2475.6的4.57%。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博導李崇光認為,中部雖然大宗農產品產量大,但深加工系列產品少,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不發達,沒有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產業鏈沒有得到有效拓展;中部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仍處于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階段,產品競爭力較弱。
“魚米之市”的暢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舉措實施,為中部農業發展帶來了希望。“中部要抓住歷史機遇,將‘魚米之鄉’打造成‘魚米之市’,建設市場的、高效的、生態的新型‘魚米鄉’。”鄧大才說。
在他看來,“魚米之市”就是指以市場的觀念、利潤的觀念、競爭的觀念、平等的觀念指導下的盛產糧食和水產品的農業地區。“魚米”的生產、結構安排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中部地區承擔“魚米”的生產義務按照市場原則進行損失補償和支持,中部主產區的農民以平等的權利和義務成為市場經濟的真正微觀主體!棒~米之市”不僅意味著農產品的商品率不斷提高、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還意味著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環節和服務環節都實現市場化。
顯然,這是一幅眾人期待的美好藍圖,但農業市場化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
李崇光認為,推進中部農業市場化,現階段需要逐步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
他建議,圍繞國家優勢農產品油菜產業帶布局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在武漢設立國家級油料產品期貨交易所。
眼下,湖北油菜籽產量排名全國第一,長江油菜產業帶油菜產量占全國80%左右,油菜籽已經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油料作物。設立國家級油料期貨交易所,將為湖北和中部地區油料生產創造極好的市場環境,使湖北成為全國油料生產中心和流通中心。
“農產品期貨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這種現代交易方式既可化解農戶市場風險、穩定和提高農民收入,又可提高農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與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力!崩畛绻庹f。打造現代“魚米鄉”
飛速發展的科技為傳統農業插上了翅膀,但現代“魚米鄉”的涵義遠不止此。
“建設現代‘魚米鄉’首先要調整優化農業區域結構。”鄧大才說,中部主產區是傳統的商品糧、商品棉、商品魚的供給基地,在遵循國家產業政策或者在落實糧食生產義務的同時,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
對于糧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向品質較高、口感較好、市場需求較大的品種調整,盡可能地實現利潤最大化;對于經濟作物,更應以市場為導向,向名、特、優、稀產品調整,搶占農產品的高端市場。如湖北地區,可一邊著力發展好水稻、棉花、油菜、生豬、柑橘、淡水產品等傳統當家農產品,也可一邊積極開拓適應市場的“花色品種”。“還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區域性支柱產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加工業、拉長產業鏈!编嚧蟛耪f。
可喜的是,中部省份正在形成優勢農業產業帶:有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的優質小麥帶和“雙低”油菜優勢區;有布局在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的長江流域產棉區;還有布局在河南、安徽的中原肉牛優勢產品區等。但由于農產品深加工滯后,不少地方向市場提供的仍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或初加工產品。以湖北為例,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9:1,大大低于沿海地區的2:1和發達國家5:1的水平。
在中部六省中,河南蓬勃發展的農產品深加工業成為人們關注的亮點。加工業不僅讓河南的味精、面粉、掛面、方便面及面制速凍食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更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有關部門對聞名全國的河南漯河雙匯集團、蓮花味精、科迪集團等八家大型食品加工企業調查顯示,企業就業總人數9萬人,其中吸收農村勞動力4.6萬人,帶動上下游農村勞動力就業100萬人,是企業職工的10倍!罢芍攸c扶持一批農業深加工大型企業,讓他們建立上聯科研開發、下聯基地的農產品加工群,生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新路子!编嚧蟛沤ㄗ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