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用戶名:
        密碼:
        全文檢索:
        責任編輯:黃斌  雪瀾  羅偉
         圖片 | 視頻 | 手機互動
         
        首頁>>新聞專題>>2004>>聚焦中部話崛起>>反思湖北>>本頁
         
         
        靠什么推動經濟增長——二論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

        胡思勇

        湖北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多達110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資源種類的3/4,其中16種儲量居全國前7位;湖北還是我國三大教育中心之一;糧棉油豬漁橘等農副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水電資源居全國第4位。毫無疑問,湖北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很好。

        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近年來一些經濟指標上升很快。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1999年以來增幅最快的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人均GDP達到9001元,居中部地區第一位;紗、布、鋼、汽車、發電量等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全省涌現出了仙桃、宜都、漢川、江夏、大冶等一批生氣勃勃的“經濟小虎”。

        但是,也應該看到,先進省份的增長速度比湖北更快。1979年-2000年湖北平均GDP增長率為9.57%,而福建、廣東、浙江分別為13.30%、12.64%和12.32%。在中部地區,河南同一時期平均GDP增長率也達到10.11%,比湖北高出1.5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的差異直接導致經濟總量的差距。1983年,資源貧瘠的浙江GDP只有湖北的90%,而1986年已是湖北的112%,2003年人均GDP則為湖北的兩倍。

        可見,資源豐富不等于經濟增長。面對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的奮斗目標,湖北必須首先進一步回答“靠什么推動經濟增長”這一關鍵問題。

        自然資源只是“初始有利條件”

        在經濟增長中,自然資源只是形成生產力的初始稟賦要素之一,而且發揮作用受種種條件的約束。比如,人力資本稟賦條件決定它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基礎設施條件決定它的開發效果;等等。歸根到底,自然資源只是一個地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原材料”。這好比一只優質燈泡,離開電就只能是玻璃和鎢絲,絕不會光芒四射。

        事實上,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對一個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因為:科學創造可以增加稟賦;交通進步可以減少物質稟賦的運輸成本;越稀缺、越具有增值能力的要素,如技術、資本、管理等,流動性越強。所以在今天,一個地方的經濟增長并不完全取決于擁有多少要素資源,而取決于要素資源配置即創造財富的能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并不一定經濟發達(如我省鄂西),資源貧乏的地區經濟可能更為繁榮(如我省仙桃);市場配置效率能夠改變生產要素的流向,并導致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差距為什么在上世紀90年代初拉開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增長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由于對管理者和勞動者激勵不足而導致技術效率低下,二是由于計劃體制的束縛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改革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世紀90年代前主要通過激勵機制改革提高技術效率;90年代初開始主要通過要素市場發育,推動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在部門間和地區間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兩種改革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截然不同。技術效率屬于微觀激勵機制改善的范疇,不必依靠市場的發育,是一種全面受益的改革,中西部地區大多數省份因此能夠與沿海地區一樣獲得發展。而市場化屬于宏觀層面資源配置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并且對政府、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種非均衡受益的改革。傳統體制存量大的地區,其配置效率較低;而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的地區,其配置水平較高。

        湖北是老工業基地和老農業基地,加之改革開放的時序后于東部地區,因此計劃體制存量較大,“路徑依賴”嚴重。作為老工業基地,正處在艱苦的轉型之中;作為老農業基地,還承擔著不輕的政策負擔。這就決定了湖北轉型與發展存在一個陣痛較長的過程,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效率相對較低。所以,東部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與湖北拉開距離。

        GDP決定于TFP

        如何進一步推動新世紀我國的經濟增長?專家呼吁各級政府重視TFP(全要素生產率)。因為,經濟增長并不完全是自然資源、勞動、資本投入的結果,還存在著TFP,即技術進步和體制改進帶來的經濟增長。

        比如1978年-1995年,我國經濟增長的來源主要有四個:勞動力增長2.6%,資本存量增長9.3%(但這兩項均低于1952年-1978年間的增長率11.5%);人力資本增長率(按15歲以上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計算)為2.2%;全要素生產率則由改革前(1952年-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即相對改革前提高了5.2-6.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3%-47%之間。這說明,TFP是決定改革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把浙江、湖北兩省的GDP和TFP加以比較,這個問題更加清楚。1978年-1995年兩省GDP增長速度分別為13.84%和10.46%,浙江高出湖北3.3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要素生產率浙江為6.2,湖北為2.4,僅為浙江的40%。可見,TFP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浙江與湖北的發展差異。

        科技優勢為什么轉化為TFP不夠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技術進步是TFP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擁有科技優勢的湖北為什么TFP低于東部地區先進省份呢?

        不能簡單、膚淺地看待科技優勢。一般而言,科技優勢表現為兩個層面、兩種能力,即反映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上游創新能力,和反映技術商業化水平的下游創新能力。就上游能力而言,中部與東部的差距并不很大,但下游能力的差距就大多了。2001年,東部每萬名專業技術人員申請專利140件,獲得授權83件;而中部只申請39件,獲得授權22件,分別相當于東部的1/3和1/4。與此同時,平均每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市場成交額,1995年東、中部地區分別為2212元、931元,而2000年分別為5883元、1827元,差距由2.3倍擴大到了3.1倍,絕對數差距則由1281元擴大到4056元。同樣,我省上游創新能力較強,科研結構條件居全國第6位,科技活動投入居第8位,科教活動直接產出居第8位,而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居全國第11位。2001年技術市場成交總額只有上海的1/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僅為廣東省的1/20,占全省GDP的比重僅5.4%。

        還應該看到,科技與專利都屬于流動性要素,技術下游能力強的東部地區對湖北上游成果有較大的“磁吸效應”。“墻內開花墻外香”,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科技成果為本省經濟作貢獻的可能性。

        因此,TFP強調的技術進步,是技術上游能力與技術下游能力的統一。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市場經濟發達,一方面技術研發的市場成熟度高,另一方面市場對技術成果反應靈敏,承接、使用、消化、發展能力強,因此二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可以統一起來認識,但對轉型經濟來說,尤其是湖北這樣傳統體制存量大的省份來說,技術進步則既存在于TFP之中,同時又取決于TFP中的另一種因素———體制改革的推動。換言之,科技成果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本身就存在一個資源配置的問題(而且科技部門、科研單位也需要改革)。如果沒有相應的市場環境,技術擴散能力和應用能力就會減弱,技術研究能力就難以轉化為經濟的競爭能力,自然也就難以有效推動經濟增長。提高市場化水平的路徑在哪里顯然,改革以來湖北與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差異,并不是因為生產要素缺乏,而主要是因為體制基礎差異較大,市場條件相對不充分,資源配置效率相對較低;現階段推動湖北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進一步提高市場化水平,提高TFP。

        為此,湖北必須實現由傳統資源優勢觀向市場競爭優勢觀———要素配置優勢觀的根本性轉變。須知,任何初始要素都永遠不可能自動帶來發展;要素配置能力是市場競爭的核心,是決定要素流向的關鍵,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環節;把資源優勢整天喊在嘴上,沾沾自喜,只會使要素優勢徒為炫耀的資本,反而貽誤發展。

        必須實現由傳統經濟基礎觀向現代市場經濟基礎觀的根本性轉變。經濟基礎不僅包括資本存量、自然資源等“硬資本”,而且包括體制基礎、市場配置效率、技術商業化水平等“軟資本”。對于轉型經濟來說,“軟資本”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不同地區跨越市場經濟門檻的能力,決定著資源優勢能否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湖北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根本基礎。

        那么,市場化的路徑到底在哪里呢?省委省政府強調指出:“很多制約發展的問題,根子在體制上”,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體制改革”。而深化改革的關鍵在兩點:

        其一、政府與市場的距離。所謂改革,簡單地說,就是改革政府壟斷資源配置的方式,把資源配置權還給市場;改革政府獨占發展主體地位,使企業、居民成為市場主體。所以,政府的“讓位程度”可以反映體制的變化和市場化水平。只有“經濟人”(企業和居民)在市場機制下,能夠根據盈利目標理性、自由地組織生產經營活動,要素的高效配置才可能發生。

        其二、“經濟人”進入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市場生態不可能由政府安排,而必須由下至上自然形成,“經濟人”是創造主體。進入市場的“經濟人”越多,涉及的領域越廣,開發的程度越深,則對要素的需求量越大;而可供選擇的要素總量越大,則對要素質的要求越高,要素配置也就越有效率,市場機制就越活躍,經濟增長的能量就越大,各種要素的經濟價值就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地區的市場化水平乃至整個經濟發展,最終取決于有多少人群進入了市場、從事了自己的投資、發展了自己的企業,取決于整個社會是否建立在分工與合作、生產與交換之上。浙江的“草根經濟模式”已經深刻闡釋了這一點。近年來,我省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很多突破!叭齻一批”工程大大優化了所有制結構;培育市場主體有效激勵了“經濟人”的創業積極性;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連續增長,既帶來資本,也溢出了技術、管理,激活了市場。這里,根據國內外一批知名經濟學家對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研究成果,歸納五條具體的市場化路徑:(1)精簡機構,壓縮政府消費支出,減少社會負擔。政府消費支出減少1個百分點,會帶來0.089%的經濟增長;(2)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提高市場化指數1個百分點,會帶來0.051%的經濟增長;(3)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做到“人人當老板”。勞動參與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增長率提高0.164%;(4)改善法律制度環境,減少地區貿易壁壘;提高市場中介組織的質量和數量,加速信貸資金分配的市場化。投資效率提高1個百分點,會促進經濟增長0.053%;(5)鼓勵非國有經濟發展,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投資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提高0.073%。應該說,這些判斷及增長預測都以經濟學科學原理為依據,以實證研究為基礎,是令人信服的成果。所以,它們既是各地判斷市場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市場化水平、推動我省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的努力方向和重要路徑。


        請進入東湖社區“中部論壇”發表評論>>

        [新用戶注意!在東湖社區發表評論必須注冊]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