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胡思勇
“九省通衢”是湖北經濟發展的獨有優勢。圍繞這一優勢,我省先后制定了不少發展戰略,推動了湖北經濟發展。但也毋庸諱言,這一優勢當前仍然發揮不夠,潛力還很大。因此,在搶抓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中,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應該怎樣打造“九省通衢”優勢?
地理位置優勢不等于經濟區位優勢
“九省通衢”描述了湖北在我國自然地理總體框架中的腹心位置,但較好的自然地理位置與有利的經濟區位之間既有聯系又有本質區別。有利的經濟區位可以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但又不完全取決于地理位置。因為,經濟區位的構成要素多樣;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區位要素結構并不相同。所以,同一地理位置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相對重要性會發生變化,并可能造成經濟區位中心轉移。
在傳統經濟條件下,區位要素結構比較簡單,自然交通條件、自然資源等是決定性的區位因素,交通要道、糧食產區等容易成為經濟中心。但隨著工業化的深化,基本區位要素結構也在加速變化,經濟區位因此發生了多次偏離。比如:由于交通運輸的進步,經濟活動對河流等自然交通區位的依賴產生偏離,更多地向擁有現代交通優勢的區位轉移;由于產業結構不斷由勞動密集、資源密集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甚至知識密集演進,經濟活動對傳統產業的依賴產生偏離,更多地向擁有新的優勢產業的經濟中心轉移;由于現代經濟的開放性和技術進步,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稟賦的依賴產生偏離,更多地向具有產業聚集優勢的經濟中心轉移。所以在今天,決定經濟區位的因素已不再是自然地理位置,甚至也不是自然資源的豐儉,而是經濟的聚集能力。
近些年來,浙江、江蘇兩省家具產業崛起。從地理位置看,東北三省似乎更有優勢。因為東北三省木材富集,有就地取材的便利,但浙江、江蘇更有市場優勢:其一,兩省更發達的市場分工體系和更高的生產效率,使資本的回報率更高,這就能夠激勵各類資本進入市場;其二,投資的密集帶來家具企業聚集,這就放大了企業之間彼此提供的扶持效應,使信息對稱、交易便利、成本低廉、競爭力強。同理使然,我省沒有聚乙烯資源優勢,仙桃崛起了無紡布產業;大冶等地相對而言也沒有地理位置優勢,卻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小虎”。
所以,現代經濟學認識經濟區位,不單單重視自然地理位置,更看重“有利于形成市場的區位”。
對“九省通衢”的把問
把自然地理位置與經濟區位區別開來,不是否認“九省通衢”的重要優勢。恰恰相反,是為了校正“九省通衢”認識中的某些偏差———正是一些不當認識,對“九省通衢”優勢產生了約束。比如,當強調“九省通衢”的時候,往往內含著一種東西南北經濟活動都“缺我不可”的先天優越感,它直接產生了妄自尊大、非我莫屬、等客上門、守株待兔甚至“搭便車”的經濟發展思維。這就使一些思考和實踐偏離了“形成有利的市場”這一經濟區位的核心。
近年來,基于“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產生過幾種發展思考:一為“國家支持論”,即根據湖北在全國地理位置中的重要性,要求“定地位,定政策”,呼吁國家對湖北加以傾斜;二為“橋梁論”,即根據梯度推進理論,希望在東部經濟西移的過程中充當“中轉站”而獲得發展;三為“共同發展論”,即在東部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湖北憑借地理位置優勢,借勢而上。這些思考當然都體現了加快湖北發展的愿望,有可取之處,但也必須防止簡單化的傾向:
第一種觀點要防止滑入“等靠要”的傳統思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日益接軌,政策均等是一種必然,中央對任何一個地區提供優惠政策的空間已十分有限。這就決定了今后湖北在發展戰略的取向上既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又不能簡單地希望中央政府在政策和投入上“開小灶”。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個人格化的“超級企業”,都必須通過市場競爭獲得發展要素。必須看到,正是計劃經濟“向上伸手”的慣性、惰性,使湖北過去失去了不少機遇。
第二種觀點存在的缺陷是:(1)它強調的重點是一種“經濟的路過”,而不是“經濟的歸宿”;(2)它似乎忽略了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這就是:隨著現代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的發展,地理空間對區域之間發生經濟聯系的不利影響正在減弱,加之我國的開放開發戰略從來就是選擇式、跨越式,東部完全可以越過中部地區直接與西部地區合作。所以,東部經濟因“路過”而“停留”、并借助或依賴湖北的程度將相對減弱。
第三種觀點要克服理想化。東部、西部經濟騰飛當然會對湖北產生一定的帶動力,但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損益經濟”。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是以市場為取向的。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地區競爭時代”,地區之間對資源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其發展也將產生新的不平衡。“自助者,得天助”。只有首先實現“自我發展”,湖北才能實現與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共同發展”。
總之,上述思考都有些“外部依靠論”色彩,對湖北經濟角色的定位也存在偏差,即在發展動力上強調外來,而不是內生;在區位價值的判斷上突出自然地理位置優勢,而不注重追求“形成市場”的“經濟區位”;在實現目標上是充當“二傳手”甚至“扶持或照顧對象”,而不是主動進攻,爭做中部或中西部地區的增長極或火車頭。結果正如省委八屆五次全會所指出的:“九省通衢”的優勢,還沒有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市場優勢。
湖北的市場結構仍屬傳統內向型
中央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這一重大戰略后,中部地區各省競相加快了發展步伐。為此,我省上下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和緊迫感,既要看到“九省通衢”優勢為湖北搶抓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準備了有利條件,又要看到這一優勢早就存在,決不會在今天自動帶來發展。事實上,湖北經濟特性與“九省通衢”優勢比,存在著明顯反差。
從全球化指數看,1999年廣東在全國最高,為364.93;湖北為21.19,居全國第22位。這就是說,擁有地理位置優勢的湖北,與外部社會經濟的聯系既低于沿海省份,也低于10個中西部省份。直言之,“九省通衢”優勢目前還沒有給湖北帶來足夠的進出口貿易、外國游客、國際資訊和資本流入。
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和“相對規!笔呛饬恳粋地區利用外資水平的重要指標。1991年-2003年,湖北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累計為105億美元,占全國的2%,僅為浙江的32.5%、山東的20.6%、江蘇的12.9%、廣東的6.5%。在“相對規!保ㄍ鈬苯油顿Y與GDP之比)上,1999年,全國平均水平為4.14%,湖北為1.98%,居全國第12位。這表明,“九省通衢”尚未成為外商大規模進入湖北的走廊。
湖北國內國際市場比也一直較低。2003年直接出口占GDP的比重僅4.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7.0個百分點,比中部6省平均水平低0.5個百分點。這證明,我省市場結構仍然屬于傳統內向型;“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優勢也還沒有有效支撐湖北的產品輸出。
所以,“九省通衢”優勢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閑置,亟須發掘。我們要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把打造“九省通衢”優勢作為湖北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目標的重要課題,加以充分解答。需要轉變的依然是觀念首先,實現角色觀的根本性轉變。占據“九省通衢”之利,加之現有基礎、歷史地位、發展潛力,湖北理應成為我國經濟中心之一,成為中部崛起的支撐力量,而不是僅僅作為一條經濟往來的“過道”,一個單純的交通樞紐。
其次,實現地理位置觀的根本性轉變。一個地區的競爭優勢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兩種。內生型優勢是一種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的優勢;外生型優勢則是來自于自然的優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內生型優勢而不是外生型優勢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發展!熬攀⊥ㄡ椤敝皇且环N外生型優勢,它對湖北經濟發展具有一定作用,但不具有決定性、根本性。
還應該看到,除土地外,其他生產要素大都屬于流動性要素。出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天性,它們總是不停地由低效率配置的地區向高效率配置的地區流動。因此,“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實質上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是吸納外地要素資源的通道,也可能是本地要素資源流失的坦途。
歸結起來說,“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既是湖北發展的優勢,又要求湖北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肩負相應責任。實現由自然地理位置優勢向經濟區位優勢、由交通優勢向經濟聚集優勢的根本性轉變,是湖北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客觀需要。
“九省”何以“通衢”
打造“九省通衢”優勢,具體途徑到底在哪里呢?筆者以為,當務之急在兩點:一是根據商務成本理論,突出招商引資的特色性和綜合優勢。具體說來:(1)彰顯現實的市場運輸優勢。近年來,基于“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全省上下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不少驕人業績。目前,湖北擁有全國最密集的鐵路、公路、河流運輸網,擁有萬噸級內河港口碼頭211個,重要鐵路樞紐城市2個,航空港口城市2個;武漢、宜昌、黃石,都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但這一切并不完全為人所知。湖北應該強化對這些“賣點”的推介,讓外部世界認知湖北已經為任何拓展中西部市場的企業準備了理想的運輸條件和市場半徑。(2)在廣泛招商的同時,鎖定重點招商對象。主要是以運輸成本所占比例較高,原料、產成品輻射半徑大的企業為重點,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命中率”。(3)把水、電優勢做足。在可預期的時段內,水、電將日益成為約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大供水、供電等壟斷行業改革,使其供應價格和便捷度進一步具有競爭力,是湖北能夠打出的王牌。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地區都擁有對某種產業最適宜的要素,并對商務成本有決定性影響。發揮“九省通衢”的綜合性優勢,能夠擴大對某些產業的容納能力,提高相關項目投資的適應性效率,從而在吸引國內外投資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二是根據現代經濟的發展趨勢,增強經濟的關聯度、互補性和配套性:(1)優勢產業不突出,上下游配套能力弱,是制約我省外資發展和本土企業壯大的重要因素,也是湖北經濟必須加強的薄弱環節。當前,我省不僅在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汽車產業方面零部件配套水平低,就是在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每年都要從外省購進大量輔料。這就加大了企業成本。因此,必須加強對產業的規劃和引導,將產業配套能力提升與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盡快形成若干個產業聚集中心和企業共生群落,改善湖北經濟發展的產業生態條件;(2)分工與合作是現代經濟的本質。在外部市場的拓展中,把著力點放到構建供需關系上來,F在,湖北與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總體相近,用于區際交換的產品的相似性大于互補性,如何尋找、形成差異化,引爆“亮點”,是湖北“西引”、“西進”的核心問題;在與東部的關系中,關鍵是“插隊”,即利用東部產業升級機會,在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占據重要一環。
總之,經濟關系的本質是利益關系;實現“九省通衢”的關鍵是構建以湖北為中心的現代經濟網絡;“九省通衢”優勢的最后凸顯取決于經濟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只有以“九省通衢”之利實現經濟聚集、以經濟聚集凸顯“九省通衢”之便,二者良性互動,湖北才能成為聯東結西、承南接北的紐帶,才能成為國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最佳平臺,才能實現中部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現代制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和現代物流中心區的建設目標,所謂“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優勢也才能真正升華為經濟優勢,進而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有更大的作為,作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