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任大文 張勇軍
國內汽車生產巨頭之一的東風集團,總部已整體遷至武漢;
全國最大水電施工企業“葛洲壩”,決定總部遷漢;
中鐵十一局、潛江制藥,以及世界級的餐飲巨頭肯德基、麥當勞等,也紛紛欲將總部或華中區域總部設在武漢……
來自武漢市經協委的消息稱,僅去年一年,在漢設立企業總部、地區總部、辦事機構的千萬元以上的大企業就有65家。
就這一日益顯現的“總部”現象,有關專家評述說:它是武漢極化作用、聚集、輻射功能顯著增強的直接表現,也是其成為武漢城市圈核心城市的一個重要條件。一打造武漢城市圈,需要圈內9個城市協作、聯動,但更大程度上得依靠武漢這個核心城市的綜合實力及輻射能力。
有專家說,如果沒有武漢這個首位城市和核心城市,武漢城市圈無從談起。
武漢是湖北的龍頭,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市場、金融、科教、信息、交通中心。根據《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詳盡統計,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中,武漢的綜合實力居第六,真實發展能力居第七,整體實力和發展能力在內陸城市中名列首位。這個評價體系中,武漢市的城市資源稟賦和影響能力為全國第五;城市基礎實力、帶動能力、可持續能力、協調能力、環境質量為全國第六;城市工業化水平、基礎設施能力、競爭能力、學習能力、集約能力、管理能力、經營水平等居全國第七。
聯合國組織專家考察武漢后驚呼:武漢是區域效應最強的中國內陸城市,是西部大開發的龍頭城市!
省委書記俞正聲明確說,在湖北,武漢“一城獨大”,這是湖北長期歷史形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要壓制武漢發展,相反還要全力支持武漢發展。只有武漢發展得更快更好,才能充分發揮它的龍頭作用,帶動周邊和湖北的整體發展。二歷史上,在中國能冠之為“大”的城市只有兩個:大上海、大武漢。武漢曾有“東方芝加哥”之譽。隨著國家實施東部沿海開放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發展的步子一度顯得緩慢了些。
然而,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溫總理最近到湖北視察,又希望湖北、武漢能走在中部的前列。作為中部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漢得天獨厚的優勢必將得到更大的張揚。
武漢市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幾乎無人能及。有人作過統計,如果以武漢為圓心,以1200公里為半徑,區域內分布著全國70個大中城市,幾乎包容了全國80%的經濟實力。如果將北京、香港、上海、重慶作為我國東西南北的經濟中心,武漢正好處于四大經濟中心十字交叉的結合點上。
自古就有“貨到漢口活”美譽的武漢,至今仍是我國內陸最大的商貿中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2位。武漢現有各類市場近700個,輻射全國30個省市的近600個縣市。
有人說,20世紀是油的世紀,21世紀將是水的世紀。武漢市豐富的水資源,像一大“磁場”,吸引缺水、缺電地區的企業遷往武漢。據統計,武漢人均淡水資源量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隨著三峽、清江等水電項目的全部建成,我省水力發電能力將達3000萬千瓦,成為全國第一大水電基地,這將為武漢和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證。
此外,武漢市的科教、交通、通信、金融優勢也十分明顯。高校在校生規模居全國第三位;東湖地區是我國僅次于北京中關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六條干線鐵路和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武漢電訊是全國第三大業務領導局;武漢同城清算規模名列全國第二;是全國最大的國債現貨交易中心和第二大融資中心。
縱觀全國,像武漢這樣同時具備這些優勢的特大城市十分少見。一旦大武漢的城市功能和商務環境,與周邊地區豐富的資源、低成本的勞動力相結合,必將造就武漢城市圈獨特的產業環境和競爭優勢。三為了充分發揮這些獨特優勢,近年來武漢著力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人居環境、發展環境,增強城市的吸引力、親和力和輻射力。
王家墩中央商務區(CBD)、武昌總部經濟區、永清片大規模改造等,都是重塑中心城區的大手筆。武漢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工作人員感慨地說,一批批騎著自行車進來創業的人,成就為開著小車的成功人士。
在城市美化、亮化、綠化方面,武漢市更是不吝巨資。漢口江灘、龍王廟、南岸嘴,一處處大型休閑、景觀廣場橫空出世;機場路、金山大道、開發區東風大道等,形成了一條條賞心悅目的綠化景觀帶;落地燈、反射燈、輪廓燈等,將一座座建筑物,一條條街道,裝扮得流光溢彩。
在進一步提升武漢市的聚集、輻射功能方面,武漢市更是斥資上百億元,暢通城市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建設7條高速出口路,形成環狀和放射狀相結合的交通網架;現代化的輕軌交通也即將開通;天河機場擴容二期工程、新的漢廣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等也將啟動。
去年,武漢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提升城市競爭力、增強城市親和力,塑造城市個性魅力,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強調用文化來彰顯城市的個性。該市突出首義牌、黃鶴牌、琴臺牌、盤龍城牌,著力建設首義文化廣場、琴臺大劇院等文化景觀設施。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在硬環境方面做的文章,那么在改善軟環境方面,武漢市也是傾力而為。該市專門成立了改善軟環境辦公室,對影響投資發展環境的“不做為、亂作為”進行查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審批事項從2000多項精簡至228項,成為全國同類城市中最少的城市。13個區級政務中心不斷發展完善,力爭讓老百姓“進一個門”辦成事。
面對這些變化,國際美學會會長佐佐木介一先生來到武漢后,驚嘆這是他到過的最美麗的城市。這驚嘆也許有過美之嫌,但身居武漢的市民、客商,對武漢市人居、創業環境的改善,有著深切體會。四隨著創業、人居環境的改善,武漢這只一度沉滯的“九頭鳥”,或許到了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時候。
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美國沃爾瑪等世界商界巨擘,本田、標志、雪鐵龍、雷諾等汽車巨子,可口可樂、華潤、百威、康師傅等食品巨頭,紛紛搶灘武漢。據統計,全球500強中,已有50家漂洋過海登陸武漢。武漢儼然成了世界知名品牌的制造、加工基地。
蜚聲海內外的海爾集團,受武漢及華中市場的巨大吸引,挺進武漢建設海爾工業園,形成年產250萬臺空調的生產基地;格力、科龍、美的、長虹、五糧液等國內知名企業,也無不把登陸武漢作為搶占先機、獲取地利、輻射中西部的手段。
武漢本地的大企業,也借機向周邊擴張,尋求更大的發展。武鋼與鄂鋼聯手;武煙兼并重組省內幾個煙廠,產量翻了一番;中百、中商、武商等商業龍頭,將先進的業態帶到周邊,又把當地豐富的農產品帶回武漢,送到全國。